密松之痛:中资企业在缅甸赢取认可的艰难故事(7)
时间:2023-10-02 22: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迪洛瓦开发区公众公司的主页上,是如此描述自己的:“一家拥有17990位股东的缅甸公众公司。”在设计之初,这一经济特区就考虑到了最大限度让普通民众受益。在缅甸政府持有的51%的经济特区股份中,10%为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所有(仍为国有股份),剩余41%股份打包做成一家公众公司—迪洛瓦开发区公众公司(MTSH),并将其中的55%股份向全国民众出售。 据李光宇介绍,MTSH股票出售的时候,还做了一定的限制——每人最多购买500股。只要申请及时,一般申请购买几十股的普通民众都能买到。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股份尽量分散,让大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李光宇对无界新闻记者表示。最终,如MTSH公司所介绍的那样,他们拥有了17990位缅甸股东。 显然,李光宇对迪洛瓦经济特区股权的巧妙设计非常欣赏。 “这个经济特区两年前在开发的时候也涉及到征地动迁的问题。一开始也有媒体炒作,但因为股权设计巧妙,没有酿成大规模反对事件。”李光宇介绍说,迪洛瓦开发区股票MTSH在2014年初出售,2015年还未正式在股市挂牌,就已经在OTC(场外交易市场)上涨了近5倍,由原来的约10美元一股上涨到约50美元一股。12月18日,在仰光股市开市一周后,MTSH首次召开股东大会,按原始股价格1万缅币分红2千缅币,收益达20%。 在李光宇看来,迪洛瓦经济特区做得好的地方,“就是一个项目的开发兼顾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而且这些收益都是可变现、可以在各个层次的人的眼光中可见的。” 近年来,中国在缅甸的多个大型项目,多多少少都遇到了挑战。“中资在缅甸一些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涉及到移民搬迁,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方,如果能够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也许会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谈及中企在缅遇到的问题时,李光宇给出了这样的建议。他认为,迪洛瓦经济特区还可以有更加完善的地方,比如经济特区当初没有给动迁的这些人以股票补偿,而中资项目以后可以从中吸取经验。 “对移民来说,一些现金补偿从长期来说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给一些长远的东西,比如股票或者期权,短期内不是能变卖的,他就希望这个开发区能够早点建成。”李光宇说到,“我们今后的中资项目如果也采取这种模式肯定会好很多。” 细致援助塑造积极形象 在仰光街头行走,很容易感受到这里的日本元素。大街上的出租车,八成以上都是日本车,丰田、本田是仰光司机最爱的品牌。正如这大街小巷里穿梭来去的日本车一样,日本对缅甸的影响也深入人心。 这和两者之间的历史勾连不无关系。缅甸曾是英国殖民地,二战期间,缅甸“国父”昂山将军在日本的“协助”下从英国的殖民中独立出来。 但李光宇认为,这并不是缅甸对日本有好感的主要原因,“这段历史其实大部分缅甸年轻人已经记得不深了。” 他认为,对塑造日本在缅甸积极形象起关键作用的,其实是近年来日本对缅甸的援助。“缅甸的年轻人记得,这三十年来,日本政府为缅甸做了很多事情,比如打井、修路、造桥等等。在仰光修的几个过街立交桥,投资不大,但修之前经过了调研考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二战之后,日本一直对缅甸进行援助。1988年缅甸成立军政权后,日本曾一度加入西方制裁队伍,减少对缅经济援助。但很快,日本就显示出与欧美不同的立场,承认缅甸军政权,恢复双方的人员交往和经济合作。 缅甸2011年开始民主转型后,双方关系更是显著增进。2012年至今,缅甸总统吴登盛已经3次访问日本。缅甸著名反对党领导人昂山素季也于2013年访问了日本。 安倍政府对缅甸的经济援助不遗余力。2013年,日本向缅甸提供了总计910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并追加免除缅甸2000亿日元债务。至此,日方已全部免除缅甸5000亿日元债务。 此外,2015年11月缅甸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选举行前,日本早早就展开了相关援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