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松之痛:中资企业在缅甸赢取认可的艰难故事
时间:2023-10-02 22: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时隔四年,28岁的李文斌仍然记得他刚来到这座缅北深山时看到的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时候,中国国内几乎所有和水电建设相关的单位都来了,5000多中缅工人齐聚于此。他们准备建造的,是一座堪比中国三峡大坝的工程——密松水电站。 谁也想不到,几个月后突生变故。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以民意反对为由,宣布在其任期内搁置密松项目。喧腾的工地顿时冷却下来,千里赶赴这里的人员、物资逐步撤离。如今,只剩下不到十人“留守”在这里。 密松水电站曾被两国政府寄予厚望。 “缅甸非常缺电,目前还有70%的地方用不上电。”在昆明的办公室里,中电投(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简称,该公司于2015年6月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合并,成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云南国际公司公共事务部主任蒋立哲告诉无界新闻记者。2009年开工建设的密松水电站,是中、缅两国政府签署的伊洛瓦底江上游水电开发项目中最大的一座电站。根据规划,项目的7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三峡的规模,发电量比三峡还要多。”其中,密松水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27%。 7座水电站总投资约300亿美元,是中国在海外最大的水电项目。其规模之大,在只有5000多万人口、年GDP500多亿美元的缅甸是无法想象的。 尽管中、缅双方都表明不会让密松项目绑架两国关系,但这一事件显然沉重打击了中资入缅的信心。密松项目被搁置后,中国在缅的投资一落千丈。2010年和2011年,中国对缅投资分别为43.5亿美元和82.7亿美元,2012年骤降为4亿美元,2013年降至仅2000万美元。 密松项目出现变故,正值缅甸民主变革进程中。虽然项目被搁置的原因众说纷纭,难以辨清到底是哪一个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当时的缅甸执政者不得不考虑广泛存在的“反密松”情绪,却是一个事实。对于在缅甸投资的中资国企来说,完全“政府对政府”的模式受到了冲击。获得官方许可固然关键,广泛争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认可,也同样重要。 议员 规划中的密松水电站,坐落于距离缅北重镇密支那40公里的一座大山里。密支那是缅北重要交通枢纽,二战时扭转了亚洲大陆战场局势的“密支那大捷”就发生于此。这里距缅甸首都仰光1478公里,离中国边境不足200公里。 作为缅甸北部克钦邦的首府,密支那除了金碧辉煌的寺庙外,其他都略显破败,道路更是坑洼不平。从密支那机场出发,汽车一路颠簸,终于在夜色苍茫时抵达密松项目营地,40公里的路,走了一个多小时。“这已经是密支那最好的路了,以前就这一段,要走三、四个小时。”密松项目留守人员负责人张焕贵告诉无界新闻记者,这一段路,还是中电投修的。 抵达密松那天,缅甸大选的结果正陆续公布。张焕贵计划第二天去拜访密支那地区的联邦议员杜堆布。“她在这次大选之中落选了。”张焕贵一边吃饭一边说:“一个是向她表示慰问,另一个也向她请教下,民盟以后要执政了,中国的投资者该如何跟他们打交道。” 当天的晚餐一荤一素。素菜来自厨房后面的空地,那里被留守员工开辟出来,种上了秋葵、红薯和小辣椒。“打算过几天请村长来看看,让村民们也种个小菜园。”工程师出身的张焕贵,在这里负责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放在几年前,这种情景或许是看不到的——很多“走出去”的大型国企,在国外奉行的原则是“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很少在当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中电投曾经也是如此。 “以前大家延续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习惯。”张焕贵的同事高斌说,西方企业更加注重民生和公共关系,“但缅甸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他(缅甸政府)不允许你对外讲,你也没有途径和口径出去,都是政府间谈好了,双方做事情就好了。” 2011年1月,缅甸总统吴登盛还视察密松项目,督促双方施工人员加快进度,此后不到半年,项目就被叫停,其他六座水电站建设也陷入了停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