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陈胤默 |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9)
时间:2023-09-30 18: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前景和展望,笔者认为需审慎考虑如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第二个问题,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是否有利于汇改终极目标的实现?第三个问题,若是终极目标暂时无法实现,过渡期汇率制度选择及其保障措施是什么? (一)自由浮动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一步演进方向如何?有学者认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并非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基于现实的次优汇率制度应是对汇率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丁志杰等2018)。最优汇率制度选择并不必然遵循由固定到中间再到浮动的唯一路径,一国政策制定者应根据自身宏观经济情况和国情选择最适宜的汇率制度(路继业和张娆,2021)。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对中国这样的大型开放经济体而言,为了实现对外开放,同时还能维持独立货币政策、降低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人民币从有管理浮动走向清洁浮动是大势所趋(缪延亮,2019)。 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首先,未来中国必将实施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这样的大国也必须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三元悖论”,这就意味着中国央行必将实施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其次,自由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可以消除持续的汇率高估或汇率低估,并降低由于汇率高估或低估造成的资源错配。再次,中国央行当前实施的三因子汇率中间价定价模型非常独特。从本质上来看,参考收盘价是参考市场供求(Free Floating);维持对篮子货币汇率稳定是盯住一篮子(Basket Pegging);逆周期因子则保持了央行干预汇率的能力。这是三种汇率机制的综合,短期内稳定汇率的能力较强,但也带来了更多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因此注定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汇率安排。最后,从国际实践来看,目前全球排名前10位的经济体有9位都选择了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也将走向自由浮动。 (二)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环境阻碍短期内汇改终极目标的实现 目前人民币汇改进度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缪延亮(2019)提出了人民币汇改的三条路线。路线一:若宏观条件恶劣、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偏好强,汇改时短暂加强资本管制,待情况改善后再协同推进。路线二:若宏观条件较好、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偏好一般,汇改时同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路线三:若宏观条件和对货币独立性偏好位于前两者之间,汇改时维持资本管制程度不变,待情况改善后再协同推进。 作为大型开放经济体,中国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将会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在资本管制和汇率市场化之间进行权衡。如果外部宏观环境较好,则同时放松资本管制和推进汇率市场化。如果外部宏观环境变差,则加强资本管制并暂缓汇率市场化进程。 就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来看,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自由浮动的情景不太乐观。 从国际环境来看,受新冠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爆发的影响,全球经济逐渐由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与高债务的“长期性停滞”格局切换到低增长、高通胀的滞涨格局。当前疫情演进、中美博弈、气候变化与俄乌冲突都给全球经济政治发展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2022年,为了应对持续走高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启了自1990年代上半期以来最激进的加息进程。2022年3、5、6、7、9月,美联储分别加息25、50、75、75、75个基点。历史经验表明,伴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从1970年代起美元指数曾出现三轮强势周期,而2015年“811汇改”面临的是“二十年一遇的强美元”(谢亚轩,2019)。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将对中国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冲击,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为了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负面影响,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足够弹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保持必要的监管(余永定,2022)。 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探底、系统性金融风险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的局面。从理论上而言,人民币汇率制度走向自由浮动,能够让汇率波动成为抵御各种内外冲击的缓冲垫。但从现实来看,中国央行也对人民币贬值预期与短期资本外流相互强化甚至可能引爆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心存警惕。事实上,从2014年至今,中国在大多数时期都面临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逆差以及误差与遗漏项净流出的局面。目前,中国国内的房地产领域、地方政府债务领域与中小商业银行领域存在着显著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发生持续大规模短期资本外流,中国政府在消耗掉大部分外汇储备后,就可能不得不通过提高国内利率的方式来稳定汇率,而国内利率显著上升可能引爆房地产与地方债领域的相关风险(张明,2020a)。为防止上述系统性风险暴发,中国政府在短期甚至中期内都必须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余永定,202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