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陈胤默 |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4)
时间:2023-09-30 18: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2005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迎来第二个重要改革阶段,标志性汇改事件是2005年“721汇改”。“721汇改”标志着中国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尝试阶段。“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该时期汇改的主要目标。 1. 汇改背景 动荡的国际环境使汇改一再被搁置。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WTO,开始全面融入全球贸易网络。事实上,中国央行早已着手研究下一步的汇率制度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被列入2001年下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计划。然而,国际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使得酝酿中的汇改一再被延后。具体而言:一是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导致全球股市动荡。二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暴发,美联储大幅降息导致美元走势在2002年逆转。三是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被国际化。2002年年底,时任日本财务省主管国际事务的副财长黑田东彦发文,声称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管涛,2018)。四是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爆发,这加剧了全球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良好的国内经济为汇改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该时期内,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00年至2004年,中国GDP增速从8.5%上升至10.1%,经常账户顺差从204亿美元增长至68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从407亿美元增长至606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56亿美元增长至6099亿美元。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汇改做好了铺垫。 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确了该阶段的汇改目标。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下一阶段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定下总基调,人民币汇改总体目标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会议对汇改和其他金融改革的顺序形成大致共识,认为在汇改之前应该先行完成银行部门改革、放松外汇管制以及发展外汇市场等前期工作。 中国政府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汇改的启动做好铺垫。在2005年“721汇改”之前,中国政府具体做了如下准备:一是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消部分对资本账户交易不必要的管制;二是完成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使商业银行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三是放宽个人和企业经常项目下交易限制。 2005年国内外宏观环境良好,终于迎来汇改的时间窗口。2005年上半年,世界经济运行平稳,国内经济较快增长,通货膨胀相对较低,前期准备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汇改的时间窗口开启(管涛,2018)。就政策缓冲空间而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较低,外汇储备规模充足,国内货币错配程度也较低(缪延亮,2019)。 2. 汇改内容 (1)主导性汇率制度改革 该阶段,主导性汇率制度改革包含如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2005年实施“721汇改”,中国央行果断进行重大调整。汇改内容包括:一是一次性调整汇率水平。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从8.28上升至8.11。二是改革汇率调控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三是改革中间价定价机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参考上一日银行间市场加权价确定”改为“参考上一日收盘价确定”。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第二,“721汇改”的后续改革主要围绕扩大汇率波幅展开。在“721汇改”之后的十年间,中国央行围绕着扩大人民币汇率每日波动幅度进行边际改革。2007年5月,中国央行将日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2012年4月,上述波幅扩大至1%;2014年3月,上述波幅进一步扩大至2%。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采取暂时性盯住美元的措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人民币汇率采取暂时性重新盯住美元的措施。人民币汇率暂时性盯住美元持续了18个月。 (2)配套性汇率制度改革 这一阶段的配套性汇率制度改革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外汇市场建设日渐完善。具体而言:一是在银行间市场丰富交易主体,增加交易品种,引入新的交易方式和制度安排,包括在即期外汇市场引入“两非机构”,开办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引入询价交易模式和做市商制度。二是扩大结售汇市场办理主体和业务范围,实施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三是进一步放宽汇价和头寸管理,增强银行自主性。四是着手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覆盖中国香港、英国伦敦等地。其中,中国香港占主要地位。截至2021年6月,中国香港人民币国际支付交易全球占比高达77%(张明和潘松李江,20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