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陈胤默 |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2)
时间:2023-09-30 18: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本文致力于对1994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行系统梳理,将其总结为“三大阶段、两种方式、一个目标”。“三大阶段”是指,自1994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以十年为一期的“三大阶段”,也即以汇率并轨(1994年至2005年上半年)、扩大波幅(2005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和中间价改革(2015年下半年至今)为重点的结构性演进历程。“两种方式”是指在每一阶段,中国央行均采取了主导性改革和配套性改革相结合的方式。“一个目标”是指,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受制于国内外复杂的宏观环境,该终极目标在短期内较难实现。在过渡期内建议设立人民币篮子汇率的年度汇率宽幅目标区制度。 相比于已有文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区分主导型改革与配套性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评价汇改效果。第二,本文总结出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四条经验。其中关于保持适当资本账户管制以及通过重要结构性改革来保障汇改成果这两条经验,尤其值得重视。本文提出的新的研究视角与思路,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完整、系统地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遭受重大冲击的背景下,帮助读者更好地判断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演进路线与未来方向。第三,本文根据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结构性演进,提出汇改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由浮动,过渡期目标是设立人民币篮子汇率的年度汇率宽幅目标区制度。从汇率制度设计视角,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中国这样的大型开放经济体为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汇率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为实现全面扩大开放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实现路径。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三大阶段”(见表1)。一是1994年至2005年上半年,汇改重点是汇率并轨;二是2005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汇改围绕扩大波幅展开;三是2015年下半年至今,汇改重点是中间价改革。 下文首先对历次汇改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其后,本文参考张明(2011)的汇率形成机制评估方法,从汇率形成机制透明度、名义汇率调整灵活性、汇改目标是否实现、人民币升贬值预期、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对三次重大汇改进行综合评价。 (一)1994年至2005年上半年:双轨制向单一汇率制转型的过渡阶段 1994年至2005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迎来第一个重要改革阶段。标志性汇改事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双轨制向单一汇率制的转型。该阶段,汇改的主要目标是“稳定汇率,增加储备,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 1.汇改背景 中国央行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是为了更好地顺应国内外宏观环境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紧张的国际政治局势迫使中国重新思考改革方向。1990年,中国GDP增速仅为3.9%。在内外压力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重申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在汇改前夕,中国面临资本大规模外流,宏观经济过热的情况。一方面,1992年至1996年,中国面临规模高达875.3亿美元的资本外流(李扬,1998)。另一方面,1993年,名义GDP增速高达13.9%,通货膨胀高达14.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61.8%(谢伏瞻等,2018)。同时,经常账户逆差为119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17亿美元,外汇储备仅有211亿美元。 在内外部压力下,汇率双轨制已无法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呼之欲出。一方面,汇率双轨制滋生寻租和腐败行为。在1994年以前,中国汇率制度实行双轨制,呈现出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1993年底,八成外汇交易采用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交易,仅有两成外汇交易采用官方汇率交易。由于外汇调剂价格持续高于官方价格,这给寻租和腐败行为提供了套利空间。另一方面,汇率双轨制已无法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促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方面的配套改革亟需推进。汇率作为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重要变量,“一市两价”的外汇市场格局已无法适应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