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陈胤默 |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7)
时间:2023-09-30 18: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第二,名义汇率调整灵活性有所增强。2015年“811汇改”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一次关键性突破(管涛,2017a)。“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更强(肖立晟等,2021)。波动性增加的汇率能够更好地发挥国际收支调节与缓冲外部负面冲击的作用,并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黄文静等,2022)。尤其是最近五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双向波动态势更加明显,这与同期内中国央行基本上退出了常态化干预密切相关。这一点毫无疑问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第三,改革时机的选择影响到汇改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作用的发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均不好,2015年是历次汇改中难度最大的一年(缪延亮,2019)。因此,“811汇改”在时机选择上,仍是值得商榷的(张明,2016)。这表现为,一是在“811汇改”后,中国外汇储备一度缩水了1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国民财富的重大损失。二是在“811汇改”之后,持续的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速度显著放缓,各类货币国际化指标均明显下降。三是资本管制尤其是对资本外流的管制在“811汇改”之后显著加强,并呈现出鲜明的“宽进严出”的不对称特点。 第四,就汇率形成机制透明度而言,不断调整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事实上增强了汇率形成机制的不透明程度。尤其是,学者们就三因子定价模型的评价不一。有学者指出,逆周期因子降低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何青等,2018)。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引入创造性地解决汇率制度“中间解”,即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带来的政策公信力问题(管涛和殷高峰,2022)。但另一派学者则指出,相比于人民币定价的单因子模型,更多因子的加入事实上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显著下降,事实上也重新增强了央行对汇率中间价的影响力。逆周期因子作为稳定汇率波动的政策工具,在短期内适当使用较为适宜(张明和陈胤默,2020)。 第五,该阶段的汇改没有彻底打消人民币贬值预期。由于汇改并不彻底,给外汇市场变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强化迫使中国央行不得不采用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收紧资本外流管制、干预香港离岸市场等手段来稳定人民币汇率,这造成2015年“811汇改”事实上面临“进三退二”的尴尬局面。不过,最近几年时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特征进一步增强,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几乎没有明显变动,说明中国央行对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干预已经显著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越来越具备自由浮动的特征。不过,这种自由浮动依然是中国央行严密监控条件下的自由浮动,与真正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依然相差甚远。 总结而言,该阶段的汇率制度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名义汇率调整灵活性有所增强。但本次汇改难言获得全功,汇改时机选择值得商榷。该阶段的汇改没有彻底打消人民币贬值预期,这影响到汇改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作用的发挥。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经验总结 中国央行寻求市场导向与金融稳定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改道路。评估汇改效果与总结相关经验,有助于为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汇率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为实现全面扩大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贡献。回顾过去,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四条经验: (一)采取渐进式汇改策略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采取渐进式汇改策略。根据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汇率并轨、扩大波幅与中间价改革的结构性演进历程。 学者们对采用渐进式汇改策略评价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采用渐进式汇改策略是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具体国情的。在人民币汇汇率制度改革的操作层面,中国央行采取了谨慎的、探索性的试错方法(吴晓求,2018)。王国刚和林楠(2019)指出,虽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在一段时间内步子慢了点,但基本没有走弯路,没有给国内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再如,管涛(2017b,2021)认为中国当前汇率选择是第三条道路,即“角点解”之外的“中间解”。 笔者认为,人民币汇改虽然采取渐进式汇改策略,但汇改的方向是一以贯之的。自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改一直朝着“以市场供求为基准,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方向推进。在历次重要会议精神上都体现了该指导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