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陈胤默 |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结构性演进(3)
时间:2023-09-30 18: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确了该阶段的汇改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全面深化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明确要求“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这表明中央已下决心推动市场经济改革(谢伏瞻等,2018)。 2. 汇改内容 (1)主导性汇率制度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导性汇率制度改革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行汇率并轨。1994年初,中国央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央行将官方汇率(1美元兑5.8元人民币)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1美元兑8.7人民币)并轨,境内所有本外币转换均使用统一汇率,即1美元兑8.7人民币。这意味着在汇改发生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现一次性的显著贬值。二是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中国央行在新旧体制转换过渡期内采用一些过渡性安排,以保障汇率制度平稳运行。1994年,中国央行使用18个主要外汇调剂市场的加权平均汇率作为汇率中间价。三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采用让人民币汇率暂时性盯住美元的临时应对措施。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暴发给中国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导致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贬值压力。为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中国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该时期,中国央行采取让人民币汇率暂时性盯住美元的措施。 (2)配套性汇率制度改革 配套性汇率制度改革围绕着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展开,具体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中国政府建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CFETS)。二是完善配套汇率制度改革。实施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等措施(管涛,2018)。三是改进外汇管理体制。1996年取消了所有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的限制,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四是资本账户渐进开放。2002年,建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跨境证券投资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3. 汇改效果与评价 综合来看,这一阶段汇改是相当成功的。 第一,汇改目标基本实现。“稳定汇率,增加储备,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是1994年的汇改目标。1994年至2005年上半年的汇改的主要成就是实现汇率并轨,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外汇交易市场,逐步完成配套性汇率制度改革。 第二,名义汇率调整灵活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透明度提高。1994年成为人民币由弱转强的分水岭(管涛,2018)。从1994年至200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7的区间。 第三,汇改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增长。1994年汇改后,经济发展势头逐步向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1994年至2004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速高达9.5%,外汇储备从516亿美元增长至6099亿美元。此外,汇率并轨解决人民币汇率高估难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双轨制引发寻租与腐败行为的问题。 第四,人民币汇率一次性调整到位,没有形成进一步贬值预期。1994年的汇改让汇率贬值接近50%。这次汇率贬值不仅没有让国内通胀失控,还大大促进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发展。从本质上来看,1994年汇率并轨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一次性大幅贬值。这次贬值的背景是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在汇率并轨前存在严重高估,而这次贬值是对汇率高估的修正,是顺应市场供求关系而动。由于这次贬值幅度相当之大,让市场产生贬值到位的心理,因此贬值之后不仅没有形成进一步的贬值预期,反而随着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持续升值预期。 总结而言,1994年汇改是相当成功的。1994年汇率并轨是中国外汇史上难得的一次性大幅贬值尝试。这次贬值尝试再加上若干重要的制度层面的配套性改革,为中国出口导向行业的腾飞,乃至为中国2001年入市后经常账户的强劲表现,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2005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尝试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