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基础研究的内涵、模式与高质量发展路径(7)

三是坚持“四个面向”,走中国特色基础研究发展道路。全面布局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动态部署前沿探索、颠覆性创新等重大研究,突出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交叉融合。依托战略科技力量,聚集国内外一流基础研究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基础性、挑战性强的原创引领攻坚任务。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势,主要开展好奇心驱动、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发挥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平台、任务、人才建制化优势,主要开展使命驱动、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创新集成和组织平台优势,主要开展需求驱动、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完善选题机制,使重大科技问题带动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相互促进,系统推进学科布局、研发布局和人才布局。

增加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力度,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一是拓展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渠道,大幅增加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2021年,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794.9亿元,占全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比重为35.2%;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971.8亿元,占比为64.8%[22]。应优化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结构,大幅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比重,引导多主体多渠道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确保2025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增长机制,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扩大政企联合基金规模,引导地方政府、科技企业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捐赠和基金等方式投入基础研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激励相容的政策支持。

二是适应科研范式变革,优化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模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科布局和灵活柔性的调节机制,在重点、前沿、新兴、交叉、边缘、薄弱等学科,多渠道提高投入,促进优势学科、潜力学科、短板学科和新兴学科协调发展,形成体系化布局。建立基础前沿重大项目弹性部署、滚动支持的常态化机制,形成自上而下设计与自下而上建议相结合的项目设置方式,建立稳定支持和竞争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保障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和科研人员更大的学术自主权。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发现、使用机制。一是依托战略科技力量培养使用战略科技人才。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教育,加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扩大理工科教师和学生规模,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改进博士后制度,加强青年科学人才的培养使用,保证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源头供给。依托战略科技力量、平台、任务和开放合作,自主培养、使用高端人才,大力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大师、战略科学家和基础前沿青年英才。

二是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攻坚克难的科研生态。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基础研究科研生态,促进科学共同体健康发展。加强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促进全民提升科学素质,形成热爱科学、尊崇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激励,重视原创性评价。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制度建设和教育培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提升科技基础能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一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实验条件平台。重视条件平台运行投入和开放共享,提高运行使用效率和效益。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注重国家项目和机构项目的衔接配合。大力支持科研手段自主研发与创新,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通用科学仪器设备设计研发,破解我国在实验材料、数据资源与数据中心、技术方法、工具软件等科研基础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瓶颈制约。

二是扩大基础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战略,打造优势领域“长板”,补上薄弱领域“短板”,布局新兴前沿领域新赛道。聚焦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务实推进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倡导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组织,引导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组织和科研机构任职,办好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交流平台。建立深层次基础研究合作机制,深化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双边、多边政府间及民间基础研究开放合作。加大基础研究计划对外开放力度,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升大学、科研机构、实验室和团队开展国际合作的能力,拓展开放合作网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学中心和科技交流合作中心。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4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