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基础研究的内涵、模式与高质量发展路径(5)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科技基础能力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基础研究的物质技术基础。一是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着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二是构建定位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优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骨干力量差异化开展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生态建设的定位与布局。三是科学规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分布式、网络化的基础研究平台支撑体系。结合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战略部署,系统布局前瞻引领型、战略导向型、应用支撑型设施建设,厚实基础研究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设施开放共享水平和运行效率。四是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争取早日实现用我国自主的研究平台、仪器设备来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

建设基础研究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一是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在攻坚克难的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争取涌现一批科学大师。二是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三是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更好发挥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四个表率”作用。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十年磨一剑,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四是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扩大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是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参与或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深化中外联合科研,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拓展合作共赢的创新伙伴关系,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二是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参加或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提出全球性创新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三是努力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科技成果为更多人所及所享,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