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的内涵、模式与高质量发展路径(6)
时间:2023-08-17 20: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培育基础研究创新文化,营造创新友好社会氛围。创新文化是滋养创新精神、强化创新动力的基础性社会环境。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是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与科学家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二是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构建新时代大科普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三是加强科学教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校内、校外有机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水平。 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18],从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高基础研究国际化水平、优化基础研究发展机制和环境五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2020年,《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19]、《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20]等规章制度,从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项目管理改革、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创新环境、完善支持机制五个方面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十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已经连续4年超过6%。从投入来源结构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中约90%以上来自中央财政,2022年,中央财政本级预算中基础研究支出比上年增长7%。国家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在中微子震荡、铁基超导、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纳米材料等基础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21]。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成就,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全面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与2035年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建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目标新任务相比,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顶尖战略科学家较少、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突出,科研选题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组织管理模式、评价激励机制等与原创引领、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优化发展模式,构建新时代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是在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全国统一、合理分工的基础研究体系。统筹基础研究战略布局、主体建设、资源配置和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基础研究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解决主要战略科技力量分工模糊、科技资源配置粗放低效、科研选题碎片化、科技和人才政策协调性不足等难题,为原创引领、攻坚克难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健全基础研究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好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科技战略咨询作用。为中央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基础研究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国家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研究确定基础研究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提供科学、前瞻、系统、切实管用的咨询建议。发挥好高端智库、战略科学家、企业家在咨询体系中的作用,服务科学决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羽简历
- 下一篇:海陆丰根据地与海陆丰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