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讲述 | “非”比寻常!中国职工的非洲故事(附视频)(8)
时间:2018-09-04 12: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她得过疟疾,好在吃药后症状就缓解了。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报喜不报忧,当时她也没跟家里人说,是好了之后才说的。“疟疾没什么可怕的,越担心越不容易好。重要的是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她乐呵呵地说。 每天傍晚,李群会跟同事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看着她神采奕奕的样子,以为她身体很好。其实,她得过一场大病——36岁那年,患了胃癌,切除五分之四的胃,做过多次化疗。 讲述这段过去时,李群依旧脸上带笑。原来,那份风轻云淡的豁达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后沉淀下来的。 厨师的歌 ▲戳视频,欣赏薛志刚的暖心弹唱
36岁的薛志刚是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的厨师。他来到赞比亚已经7年了,妻子和儿子也在这里。6岁的儿子亚非在附近村庄的小学上一年级。 刚开始,在学校,别的孩子会好奇地摸摸亚非的头发。因为当地人的头发是卷卷的,贴着头皮,这个唯一的中国孩子的直发显得很不一样。 赞比亚人以玉米面为主食,将其煮成很稠的玉米糊,称为“西玛”。除此以外,当地人吃菜的品种很少。 20年前,中国有色集团的员工刚进入非洲的时候,他们只能吃到黄瓜、卷心菜等极少的几种菜,要想吃点肉更是困难。有人开玩笑说,吃来吃去老是那几个菜:白萝卜,胡萝卜,白萝卜炒胡萝卜。 现在,中国有色集团在赞比亚和刚果(金)的各家企业都有了自己的食堂,主厨都是中国人,还会聘用一些当地人帮厨。好几家企业还自建了农场,不仅种菜,还养猪、养羊。远在他乡的人们每天可以吃到地道的中国菜,也可一解乡愁。 ▲宿舍墙上贴着的汉语拼音和简单汉字,都是薛志刚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下来的。本报记者蒋菡 摄
在薛志刚一家三口所住的宿舍墙上,贴着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都是薛志刚工工整整抄下来的。当地的学校采用英语教学,为了避免儿子不会中文,薛志刚从国内带来了语文书,每天晚上自己教他,已经快把一年级的课程教完了。 去薛志刚家中拜访那天,亚非给客人们背了首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池上》,又背了一首《静夜思》。记者问他:“你的故乡在哪里?”亚非没有回答。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而言,或许还不太懂得“低头思故乡”的含义。爸爸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温暖的家。 墙角立着一把吉他,有个朋友在离开非洲的时候把它留给了薛志刚。通过自学,他已经能弹些简单的歌曲。歌谱也是他手抄的,跟墙上的汉语拼音一样工工整整。下班以后,他会弹唱一曲,妻儿在一边安静地听着,这是一家人一天中的美好时光。 那天,他拨动琴弦,唱了一曲:“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歌者动情,听者动容。 这首歌名叫《父亲》。“我们一家3口在非洲挺好的,只要远方的父母能健健康康的,就放心了。”薛志刚说。 很多时候,歌声是心声最贴切的表达。
爱在非洲 ▲爱在非洲
无论在赞比亚还是刚果(金),中方员工都很少外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动半径多数是所在企业的院子,每天就是宿舍、食堂、办公楼或者项目现场这三点一线。走圈是大家共同的消遣,也是最简单的健身方式。 而对有的人来说,走圈还是件浪漫的事。 在刚果(金)利卡希市的中色华鑫湿法冶炼有限公司,每天晚饭后,总能看到两个年轻人,手拉手在院子里走圈。他们是供应部的李俊宇和肖昆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