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讲述 | “非”比寻常!中国职工的非洲故事(附视频)(3)
时间:2018-09-04 12: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几对小夫妻所在的刚果(金)利卡希项目。本报记者蒋菡 摄
另一对新婚夫妇是生产技术部的钟先林和财务部的樊佳丽。这对淳朴的年轻人想了半天也想不到什么事可以称之为“浪漫”,最后各自说了件印象深刻的事。 女孩得了疟疾,持续发烧,每天挂水。男孩一直悉心照料,在外也会打好几个电话回来问候。这是女孩所能想到的在非洲“最感动的事”。 男孩说,自从女孩来到这里,总是把家打扫得干净整洁。“每天下班回来,有口热饭吃,有口热汤喝”——男孩觉得这就是身在非洲“最幸福的事”。 无论在哪里,美好的爱情都一样,简单,温暖。 02 看·成长 本报记者 刘 静 15年里,朱启辉在安哥拉从测量员变为总经理;12年里,哈克姆在中国公司从司机变为主管 从修建坦赞铁路开始,已经走进非洲50余年的中国铁建不仅在非洲建起了一条条铁路,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建起的不仅是连通当地的路,也是沟通中非的桥。在此过程中,无论中国工人还是当地工人,都获得了加速成长。 ▲近日,在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协助下,尼日利亚交通部首批60名公派留学生进入长安大学和中南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图为8月29日,留学生们在参观亚洲最大高铁站西安北站。闫浩 摄 去非洲闯一闯 过去14年里,朱启辉待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的时间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俨然成了一个没有户口的罗安达市民。有时回到国内某个城市还会迷路,而对于罗安达的每一条街道,他都摸得门儿清。 2004年10月,22岁的朱启辉接到赴安哥拉工作的通知。当时他在中铁二十局的工班里当工人,抬过钢筋,也扛过水泥。他对于安哥拉一无所知,专门骑着自行车去县城一个网吧查询安哥拉资料,看到的第一条信息就是“戴安娜王妃看望当地排雷组织人员”。当时安哥拉内战刚刚结束不久,许多地方还残留着地雷。但是,血气方刚的朱启辉还是决定出去闯一闯。 来到安哥拉后,朱启辉被安排从事测量工作。但是他对葡萄牙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没事就爱往当地工人住的帐篷里钻,同他们聊天,听他们手舞足蹈地讲述身边的各种故事。朱启辉还随身带了笔记本和字典,听不懂的就写下来,然后查字典。他成为所有中方员工中葡语进步最快的人。 后来,中铁二十局组织一批有语言基础的人回国培训。朱启辉参加培训后回到安哥拉,开始进行系统学习,同时工作角色也转为专职葡语翻译。 掌握语言后,当地朋友就多了起来。因为工作原因,他常常要进出安哥拉总统府安全办公室,时间一长,院子里很多人都能喊出他的葡语名字。非洲“朋友圈”越来越大,上至政府要员,下至普通工人,都成了他的好友。 正是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朱启辉促成了动用安哥拉空军军机,为一名中国工人展开千里大营救。 2016年,朱启辉成为共青团中央授予的100名“全国最美青工”之一。2018年,他被任命为中铁二十局安哥拉国际公司总经理。 “在非洲待了15年,自己真心把安哥拉当作了第二故乡,已经离不开了。”朱启辉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