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讲述 | “非”比寻常!中国职工的非洲故事(附视频)(11)
时间:2018-09-04 12: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位于非洲西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北部沿海气候宜人,南部则属撒哈拉沙漠,条件恶劣,人口稀少,但盛产石油。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工程公司阿尔及利亚项目(以下简称阿尔及利亚项目)自2006年10月起,在这里提供钻井施工服务。12年间,项目业务不断扩大,人员也持续增加,从当初的1支井队40人扩展到如今的6支井队159人,还雇用当地员工600多人。
身处“围城” ▲撒哈拉沙漠的天气就像3岁孩子,说翻脸就翻脸,晴空万里转眼间就风沙大作。图为钻井队搬迁遭遇沙尘暴,施工场地一片凌乱。董涛 摄 巡检技师谢本奎是2006年第一批到这里的员工。乐观爽朗的他告诉记者,钻井行业一般采取24小时不停休工作制,白班、夜班互相倒班,每个班12个小时。时间久了,非常考验工人的精神和体力。 到了国外,工人的休假也与国内不同。国内一般工作20天休假10天,海外则需要连续工作3个月,然后回国休假40天左右。3个月高强度的连续工作对很多工人都是种煎熬,可对海外工作经历丰富的“老石油”谢本奎来说,“算不了什么。” 在非洲,还有着更为特殊的考验:常年40到70摄氏度的高温,工人们经常将鸡蛋埋在沙子里,计算烫熟的时间;缺水严重,让洗澡变得奢侈;尤为难以忍受的,是这里频繁出现的沙尘暴。 ▲施工工地地表温度超过60度。董涛 摄 撒哈拉沙漠的天气就像3岁孩子,说翻脸就翻脸。晴空万里转眼间就风沙大作,铺天盖地,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皮肤生疼。“如果正是吃饭的时候来一阵大风,那可就惨了:饭菜中都是沙子,吃不成了。”8月24日,说起风沙带来的影响,224队平台经理梁冬翔苦笑了两声。他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国内休假。 和梁冬翔一起回国休假的张晓波对当地的沙尘暴也印象深刻:沙尘暴以每秒10多米的速度移动,30米以外根本看不清任何东西,有时一天能来五六次…… 在阿尔及利亚,钻井的井场一般都在沙漠腹地,施工和住宿区分开,每个区域两个足球场大小。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以铁丝防护网围上,辅以岗亭及带枪士兵的守卫——这就是他们3个月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要离开这一“围城”,必须有荷枪实弹的士兵护送。 上网成为大家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途径。但是早些年井场的网速不给力,100K的速度20多人分,邮件长时间显示“发送失败”,QQ能发出消息则要谢天谢地了。偶尔有人使用下载软件,其他人都会掉线。手机信号更是无从谈起。 跟记者聊起这些有趣又略显心酸的往事,谢本奎开玩笑说:“以前有过一口井4个月没网没信号,整整4个月和家里断了联系,后来就不爱说话了。” 红了眼圈 对于常年在外的石油人来说,这些外在的艰苦还可以忍受。最难扛的,是对家人的思念。有人因此放弃海外工作回国,有人因为长期两地分居而家庭破裂,还有人错过了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有一次,梁冬翔的儿子得了重感冒,六神无主的妻子给他打电话,可是由于信号太弱,连续打了11个电话都无法接通。好不容易接通了,电话里又传来轰隆隆的钻机声,没说两句又挂断了。 妻子硬撑着把孩子送到医院,医生给孩子挂上点滴。看到孩子病情好转,妻子瘫在地上,大哭一场。“我在家里既当爹又当妈,老人年龄大了,两个孩子都是我一个人带。”她的话中有无奈、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包容。 一次吃年夜饭时,同事间说起没能赶回国见到自己亲人走前最后一面,一桌至少4个人同时红了眼圈…… 赢得尊重 来到非洲,要赢得当地人的尊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