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银行家论坛:金融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6)
时间:2018-07-20 18: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这也是我们在分析智能和金融科技需要真正着力的地方,不是把数据都汇总在一起,关联在一起,呈现出来就结束了。把这些信息抓取到以后,更需要去做的是如何剔除一些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低价值的信息;或者是针对我们风险的指向目标,把对风险区分度小的信息剔除掉,呈现给业务人员有明显指向意义的信息。在这种情况,我们的分析和产出才是有价值。 特别是针对反欺诈,反欺诈的特点是各种的手段层出不穷,欺诈很多时候是一个对抗赛,大家可能是相互之间在赛跑,看谁跑得慢一点,或者谁家的墙矮一点。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墙比别人家高一点。这种动态竞争环境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单一的反欺诈手段能包打天下。一个单一手段如果真的很有效,那整个生态环境就会慢慢让它失效掉。因为欺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黑产也好,欺诈的团伙也好,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一旦一个防控手段非常有效,一般很快会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手段。所以,我们的整个防控体系任务艰巨,不是单单建立一个单点防控或者是单一手段防控就能够生效的。所有风险防控的手段,包括前端的防控策略、后端的侦测规则也好,模型也好,网络关系也好,需要构建一个有机的组合,互相融合。一旦出现新的风险特征,随时都能有相匹配的手段和策略去防御。在整个防御体系之下,分析智能非常关键。只有通过分析能力,才可以及时发现一些新的风险趋势。毕竟敌暗我明,如果没有挖掘风险的新特征,我们很难及时响应。 在强监管之下,我们对数据的精耕细作,反而会更好地回归到风控的本原。单一的欺诈防控模式需要进行组合,这些方法背后的支撑能力就是分析智能。分析防控手段也需要通过分析能力逐渐叠加,不断循环,得到提升。 (邱智聪系中科聚信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副总裁) 雷涛:未来AI发展更注重规模化生产能力
雷 涛 时下,关于AI讨论的热点很多,比如人脸识别、聊天机器人、人机交互场景等。这些都是应用场景而非AI的核心。AI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围绕机器学习构建的技术框架。在成熟的金融机构里,尤其是风控、策略等部门,一直在关注和使用AI、ML。因此,并不是随着这波AI热潮起来后,AI才进入了金融领域,它早在十几年之前就已在风险、定价方面发挥作用。 在数据层面,今天的机器学习相较于传统的机器学习发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流动性上。如何去把一个流动性数据,比如每天被标注违约的人群,进行线上化训练,给到审批端,对以前的数据挖掘模型提出很大挑战。因为以前的数据挖掘是离线的,是抽样的。从生产转到数据分析系统、数据仓库系统,再转到挖掘系统,都需要数据能够在一个在线的环境下、流动的环境下去做模型生产。这也就意味着生产和模型是耦合在一起。就像淘宝选择商品的推荐引擎一样,点击流就决定着推荐内容。所以算法开始进入到生产系统,机器学习并不是一个离线挖掘的分析型系统,而是深入生产环节、在线环节。 数据本身的关联也开始变得非常显著。比如,把账务系统的回单数据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资金网络。通过量化分析企业的资金往来,不用看三张报表,就可以识别这个企业的资金流动效率和资金利用率。同样,对一些宏观风险,我们为银行制作了6500万节点的关联,将集团子母关系、控制人关系、配偶关系等等十几种关系连接起来,抽取出复杂的链、循环嵌套的闭环。由于只能看到两两关系,传统的、平面的数据结构无法厘清这些复杂的链条。所以,所谓的降维打击,就是用升维的手段去表达这些量化内容,这也对底层数据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