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连载)大数据“十八掌”之1: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治国理政模式
时间:2018-07-20 16:1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从1到π——大数据与治理现代化》,蓝云编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年5月版。 【人物简介】 周宏仁,2003年5月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至今,专注于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研究,负责主持了许多重大课题研究,为我国信息化推进中面临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出谋划策,为国家信息化战略和政策的制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间,兼任联合国信息与通讯技术工作组高级顾问,2008年9月起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撰写的《信息化论》为全球第一部全面研究和论述信息化问题专著;《信息化概论》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的《中国信息化进程》;连续主编了2010—2016年《信息化蓝皮书: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7年2月24日,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对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就“数据治理”话题进行了专访。周宏仁从大数据的本质和大数据发展的条件切入,阐释信息化催生的数据产业如何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展大数据产业决策意志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周宏仁认为,数据的可让渡性和可获得性是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衍生的问题包括:数据资产的概念、数据产权的确认(立法或者法规)、数据开放、数据交易和定价、数据保护、隐私保护、数据管理权属等等,都是发展数据产业的基本前提条件,而政府数据的开放对实现数据的可让渡性和可获得性是一个极好的示范。 大数据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治国理政模式。建议广东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行业应用、工业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数据不是信息化的副产品,信息化的本质是数字化 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以下简称“南方舆情”):周宏仁先生是广东省大数据行业和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的老朋友了。在我们2016年11月份主办的“大数据应用及产业发展大会”上,您作为大会主嘉宾第一个登坛,做了《培育数据企业,发展数据产业》的精彩主题发言,为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和推进政府数据治理鼓与呼。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数据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您认为,进入互联网20多年来,我国大数据发展的现状或基础条件如何? 周宏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认识问题的本质:信息化的本质是一场数字化的革命。从数字化信息发展至数字化业务,再发展到数字转型,信息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不断强化和深化。信息化的结果是打造了一个与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相对应的“数字世界(网络空间)”,我们在物理世界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会在数字世界有所映射。信息化自身也在经历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迭代,互联网正在向着物联网和全联网发展,打造一个人、机、物智能互联的世界。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数据量的急剧增长:计算、网络、数据、软件无处不在。这种现象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是不曾有过的。 数据看似信息化的“副产品”,随着数据量的日益增大,人们开始认识到,数据不是副产品,而是重要的“正产品”。数据流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快和加深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认知。这个世界每时每刻在发生什么,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会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数据之中。 人机博弈,智能化的机器人可以战胜人类,其技术基础就是对人的行为逻辑和行为方式进行大数据分析,用统计规律和人进行博弈并获胜。如同历次技术革命一样,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有可能使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科技活动发生重大变革,带来经济社会的转型,历史就是这样具有相似性。 二是我国发展大数据的现实条件: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促使了一个“数字世界”的形成,规模还不小。据IDC估计,2020年中国的数据总量可能会占到全球数据总量的40%,这是因为中国有13亿人,9亿部智能手机,7.3亿网民,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各行各业、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等等。中国数据积累的速度,和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一样是惊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