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篇文章,一切关于NFT的疑问都可以迎刃而(4)
时间:2024-03-31 15: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假设你有一张在蜜月旅行时带回来的英镑,它上面凝结着你的回忆,它的确是一张代币/货币,但它又不等于其他的英镑,因此,它就成了一张 “不可互换/非同质化的代币”。 这同时意味着我们试图在一个可以任意分割的计数系统中找到一些不可分割的单位:一枚 NFT 不只是一个不可任意互换的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位,就像你带回来的老英镑,由于它其中包含的回忆,它已不可能再变成十张一英镑或许多枚便士。 不需在意 NFT 通过何种具体的技术规范实现了这一点,关键在于这种尝试在数字系统中反向模拟 “非数字” 特性的努力。 可以设想各种与之相关的思想实验,仍以老英镑为例,若是有某位富商非常希望获得属于我的老英镑,并且愿意付出一大笔钱交换我的私人回忆,此时我的确有可能甚至有意愿将这张 “不可互换且不可分割” 的特殊英镑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张不在区块链上的 NFT)重新变成一大堆普通的钞票。 可这丝毫不会影响它的属性。齐美尔早已指出:巨大的数字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神圣性,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 “性质”而非数量。因此,恰恰是那一大笔钱证明了这张英镑的不可分割与不可互换性。 8月,艺术家Tyler Hobbs在生成艺术平台ArtBlocks上推出的Fidenza系列, 开始每天产生数以百万美元的交易,最终将区块链技术和软件生成艺术带入了人们的视野。 类似的逻辑贯穿在所有的 NFT 交易中。模仿马克思的说法(《资本论》:“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我们可将之称为“NFT 的惊险的跳跃”。 大多数人并未真正理解 NFT 作为“代币”的实质,因此也就从未意识到,在交易过程中进行流通的 NFT 从来不是“艺术品本身”,而是一串“指向艺术品的记号”(例如作者、创作时间、不同属性、图片地址等等)。 由于存在一层指代关系,所以被交易的 NFT 未必就会被认可为“艺术品” 的唯一记号,必须要其他力量来为此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必须通过成功的交易,必须通过将身没有价值的数据转换成存在价值的货币,才能将本来没有任何价值的数字记号,变成和艺术品本身几乎等同的权益证明。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循环论证的套套逻辑:只有真正能代表艺术品的 NFT 才具备经济价值,可又只有具备经济价值(成功出售)的 NFT 才真正代表了艺术品。一旦惊险的跳跃完成,套套逻辑成立,它就无比自洽地支撑起了 NFT 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产权/指向关系就是 NFT 的全部吗? 回想多德的说法,区块链的一个特征是:“在这种观念中,我们的每个行动或交易(如投票、购买房产、医疗接种、结婚、获得学位等)都是一个独特的可验证的事件。”只需要将区块链本身的精确性与 NFT 尝试模拟出的“不可分割、不可互换”的特性相结合,我们就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神迹: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私人的行动、事件、记录、回忆全部存储到区块链上,而所有这些储存都 “不可分割、不可互换”,那么我们的记忆甚至我们的独特性就将获得完整的保证,我们有机会将一切行动和事件乃至整个人生的记录精确地公共化。 “区块链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它能记住网络中的每一个离散事件,更关键的是,它的记忆是无懈可击的。区块链似乎承诺了一个绝对确定的世界,虽然没有神的在场,我们却拥有神一样的保证。”如果区块链和 NFT 之中的确蕴含着一种 “神性”,那正是这种神性,这种唯一的精确性,赋予了代币以原作的价值,赋予了虚假以真实的地位。 9月,德雷德•斯科特 (Dread Scott) —反常见地用数字形式进行创作或者将之前的产品数字化的做法, 拍摄了一部可以循环播放的视频《出售白人》并在10月的佳士得拍卖会上进行了拍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