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篇文章,一切关于NFT的疑问都可以迎刃而(3)
时间:2024-03-31 15:0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对中本聪来说,以“虚拟金属”为核心构造起一个全新的代币系统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创造:“我认为传统的货币资格是假设世界上有许多具有竞争性的稀缺物,具有自发的内在价值的东西肯定会胜过那些没有內在价值的。但是,如果世界上不存在具有可以用作货币的内在价值的东西,只是稀缺但是没有内在价值的,我想人们还是会接受。” 面对正处在金融风暴中的世界,中本聪坚信现代国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对抗通胀,因此有必要利用新的技术复兴 “金本位” 以对抗未来的金融危机。 可这不只是虚拟货币的全部。人们很少意识到,虚拟货币最有趣的特征在于,恰恰因为它们如此虚幻而不可及,人们在试图理解它们时,不得不采用一种复古的观念:“比特币代表了某些价值”或“比特币存储了某些价值”。 被现代人几乎遗忘的“代币”观念就这样复兴了,它迫使人们将自己在支付软件中看到的数字与区块链上看到的数字进行对比,它们之间如此遥远,却又如此接近,区别只在于所有的流通和存储信息是被记录在名为区块链的公共账本上还是银行的私人账本上。 5月,10000个务为无聊猿猴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的NFT作品在线上发售。 这一系列作品模仿了CryptoPunks的头像风格,但却因为加入了社区元素——购买了这些猿猴的客户 可以在线上线下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而被认为彻底重塑了NFT市场。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需要花费如此多的力气去理解“代币” 的概念,尤其是“代币”所包含的“指代” “代表”的过程?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 NFT 是一种特殊的代币,而代币的本质就是账本上的一些数据(一个条目),它能指向一定的购买力/价值(无论作为金属货币还是现代法币),那么,账本上的条目究竟如何精确、唯一地指向一个艺术品或是普通的物品? 更简单地说,一个数字如何可能等于一个物体,究竟如何让账簿上的“一”变成“一幅画”或是“一个苹果”? 二、最后一片叶子如果代币和普通的金钱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存储它的账本不同,那么 “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又是什么意思? 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Simmel)在《货币哲学》中有过一个经典论断:大体上,世界上存在着 “性质” 和 “数量”两种逻辑,人或物的逻辑更偏向于 “性质”,这就是说 “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货币的逻辑则更偏向于“数量” ,这就是说任意两块钱之间都可以随意交换。 不难理解,无论是在数学上还是在账目上,不存在两个不一样的一块钱,一块钱直接永远可以相互交换,这是现代货币最基本的属性。 在此基础上,齐美尔发展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由于货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现代世界中的人会逐渐用 “数量” 的逻辑去取代 “性质”的逻辑。换言之,尽管两片树叶之间确实有差距,但人们并不在意这一切,而只在意两片树叶都只需要一块钱就能买到,所以它们 “理应等价”。 也可以用更日常的逻辑思考这一问题:在过去,对你来说,亲人或朋友赠送的手织毛衣总是件件不同,与自我的生命密切相关,无法用价格衡量;可当下,服装已经失去了这种意义,不同的服装确实各不相同,但都能够明码标价,批量贩售。 任何个人都能明显感受到,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不同物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随着连接越来越便利,不同人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我们与物或人的关系越发疏远;我们相信,哪怕金钱无法买到一切,也能够买到绝大部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如果将这一思路简化为“一切非金钱的东西都可以被金钱的逻辑衡量”,那么 NFT 的逻辑却恰恰相反,它希望“赋予一切金钱以非金钱的性质”,它希望用“可任意互换的金钱” 模拟出“两片不同的树叶”。 更简单地说,在整个现代世界试图将所有 “一个又一个苹果”变成账簿上的数字 “一二三四”时,NFT却试图将抽象的 “一二三四”重新变成具体的“一个或另一个苹果”。 这种说法有些浪漫化的倾向,但 NFT 的确包含着某种“怀旧”的逻辑。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代币/货币会变得不可交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