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撰文:金融与山西经济振兴
时间:2023-09-20 22:5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必须深刻理解新常态下金融业发展的新变化,充分认清金融服务和金融消费的巨大发展空间,紧紧抓住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等契机,顺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金融网络化和网络金融化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挖掘山西省金融领域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传承晋商金融血脉,提升金融对山西省经济的支撑作用。 金融兴则经济兴 金融振兴是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和应对经济下行的迫切需要。融资供求矛盾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表现得更加突出。山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煤基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相应地,山西省的金融业,不论是银行信贷还是直接融资,其服务重点长期以来都是煤基产业。今年第一季度,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而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这六大行业增加值都明显下降。这主要受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影响,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企业存货增加、应收账款增加、财务费用增加,现金流减少,盈利减少,甚至出现亏损,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转型、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亟需注入新鲜的资金血液。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山西省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融资难,而且融资贵。中小微企业信用等级低,获得银行贷款难,不得不求助于抵押贷款公司,除利息外还要支付抵押担保费用,一般合计支付15%~20%的年利率;即使是政策性担保贷款,也要支付高于银行信用贷款1倍以上的利率;民间借贷成本更高达20%~30%。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已使企业不堪重负。它们当中不乏一些优秀企业,产品还供不应求,但也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并产生连锁负面反应。破解企业资金难题、遏制经济下行,迫切需要金融机构输血给力。 山西省金融业自身也迫切需要发展壮大。经过多年发展,山西省已经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产权交易等各业并举、功能基本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总资产达到3.4万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山西省银行业表内、表外、债券和股票融资这四项全线飘红,共实现融资1641亿元,同比多增377亿元,在全国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少增9000亿元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山西省金融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金融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全国及中部六省的整体水平。二是金融形势严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三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目前,山西省仅有上市企业36家,在中部六省排第五位。企业上市后的再融资能力也很差,有10家企业上市后就从未再融资。省内上市公司资源外流严重,已经有5家上市公司控股权发生转移,另外还有几家上市公司也经营不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素构件不全,期货、资产交易、产权交易等市场发展不充分,与金融服务配套的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薄弱。四是金融体系不完善,地方金融发展缓慢。金融资产总量不大,传统存贷业务仍然占主导地位,金融工具偏少,同质化经营严重,缺乏特色和规模效应。地方保险业、融资租赁等尚处于起步阶段,私募基金产业发展缓慢,担保公司规模小,金融孤岛问题严重,没有形成聚合优势。五是金融环境差,金融观念落后。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缺乏现代金融知识,不善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在调研当中,我明显地感到,各级领导和企业更多的是强调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输血作用,忽视增强金融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培育。 着力解决制约金融振兴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上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山西省金融业也有不少亮点,直接融资增速全国领先、社会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县域城镇化建设基金试点稳步推进、互联网众筹开始试水、金融扶贫初见成效。今年第一季度末,山西省“存贷差”高达8000多亿元,企业控股股东拥有的上市公司市值3600多亿元,这都是山西省现实的流动性。金融机构也是企业,是山西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振兴山西金融,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应对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一是加快处置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三起金融风险。近年来,山西省相继发生了联盛、海鑫、中诚信托三起金融风险,在全国影响很大,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这些风险拖得越久,带来的问题就越复杂,后果就越严重。省市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要尽快彻查金融风险的症结,该补偿的补偿,该清退的清退,同时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只有把这些重大金融风险处理好,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恢复金融机构对我们山西的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