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夜生活》导演张冀:一个编剧的小乡愁与(3)
时间:2023-05-13 00: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中国合伙人》剧照 澎湃新闻:你近来的发言,经常会提到八个字,“深哀貌浅,言短情长”。这就是我阅读沈从文作品的感受。而在《长沙夜生活》中,那些聚餐庆祝“云毕业”的大学生们唱《送别》的桥段,也让人生发出同样的情愫。 张冀:我不太愿意提起沈从文先生,虽然地理相近,我很了解先生在故乡的掌故,包括他作品中写到湘西的部分。当年父亲送我去北京念书,希望我学成之后回老家做个银行小职员,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是在北京真正喜欢上文艺的。那年我刚好18岁,有天晚上一位师兄送来一本书,《百年孤独》,我两天两夜没合眼,一口气读完。给我的震撼除了书本身,还有就是,我是在北京读到的这本书。 而在湘西,当地文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写写书法,要么就是张口闭口谈论沈从文。对青年时代的我而言,我觉得这有点不对劲。学生时代,我更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喜欢关注更宏大的问题。沈从文的作品,我能读出文字的美感,但它没法让我兴奋,或者说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大概在我30岁的时候,有一次回湘西,走在盘山公路间,看着云雾缭绕,我突然意识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也是“真实”的,只是他抒写出了另一番的况味。那一刻,我好像多少可以理解他了。 白宇帆 饰 陈清智 澎湃新闻:能谈谈你是怎么走上编剧这条路的吗? 张冀:作为编剧,我是非科班出身。一开始就是学习好莱坞编剧的工作方法,看罗伯特·麦基、悉德·菲尔德的书,包括布莱克·斯奈德的那本《救猫咪》,这些书我都看过,也都曾一边拉片子一边模仿学习过。进入编剧行当之初,我也曾是个“枪手编剧”,也是通过拉大纲来学习怎么当编剧。我发现通过好莱坞的规则拉结构,这样去写人物上手就比较快。而当时国内编剧的习惯,要么是学苏联电影那一套,要么是从文学角度入手,实际上都没有明晰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好莱坞编剧写剧本的方法就是做简化,先去搭好一个框架,再分门别类往里面填东西。这样出来的剧本,你可以说那就是“行活儿”,但品质基本是稳定的,而且同它那套电影工业体系衔接得也很好。 澎湃新闻:可就像你刚才提到《中国合伙人》,包括和陈可辛导演之后合作的《亲爱的》《夺冠》,都是在各自的题材领域极力去拓展可能性的边界。这可不是一句“行活儿”可比。 张冀:写《中国合伙人》,老俞(俞敏洪)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他的故事绝对是再好的编剧也编不出来。他这人太有意思了,做事的行为逻辑常常出人意表,经常不按牌理出牌。面对这样一个人,你无法用一句话去概括,他是模糊的,这种模糊不是那种不清晰的感觉,而是就像生活本身,他是多面的、复杂的,支撑他每个行为的逻辑,也不只有一个理由。这就把我的写作引向了深入。 澎湃新闻:这么说吧,你是怎么在《中国合伙人》的项目上打动陈可辛的? 陈可辛担任了《长沙夜生活》的监制 张冀:我记得有一天下午,陈可辛导演找到二十几名资深编剧过筛子。坦白讲,他在艺术上是个很挑剔的人,等到要见我的时候,他可能已经有点疲倦了,就问了我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剧本中的主要人物?我很坦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土鳖”成东青就是刘邦、“海龟”孟晓骏就是项羽,这部电影看起来是个创业故事,背后却可以从中国文化的典故中找出许多原型,或者说从民族性、文化属性上看,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可能当时陈可辛导演刚刚做完《投名状》不久,这话让他顿时来了精神,觉得我比较本土思维,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丰富人物的性格。 再有就是等我们(张冀、林爱华)提交剧本大纲的时候,只用了一句话去提炼“戏核”,这个核心是贯穿整部电影主题的:一个从没有出过国的loser,后来让所有人都有了出国读书、生活的可能。如此人物关系的变化,包括更宏观层面的“晴雨表”,其实都收在里面了。他当即就决定起用我做编剧,而且他当时还有个感慨:这两个编剧在香港应该是最贵的编剧,怎么在内地还名不见经传? 澎湃新闻:从《中国合伙人》成名至今,恰好十年,也请总结下这十年你作为编剧最大的心得和体会。 张冀:正是从《中国合伙人》开始,我明白了自己作为编剧,什么才是我最可依仗的,除了文学底蕴,真实、现场、原型,这些才是我必须充分重视,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的抓手和路径。而过往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剧本创作,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首先还是要阅读大量的材料,比如看传记,其次就是多层面的采访,最后就是一定要抵达故事发生的现场,我要看他们怎么吃饭,怎么喝茶。因为你在采访的时候,对方未必会把他们的生活细节都讲给你,不是说他们不想讲给你,而是觉得太熟悉了无需多说,但这恰恰是需要你去用心观察和提炼的。 “大银幕上,国内故事的主体价值在明显提升”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陈可辛也是《长沙夜生活》的监制,你们间的友谊与信任延续至今。这部电影触动了你们,决定一定要拍出来的理由是什么? 张冀:近些年,尤其是近三年来,每个普通人面对生活的不易都有深刻的体会。我就想拍出生活本身的不容易,片中的人物都有面对孤独的时刻,都有各自难解的心事,最后大家团坐在一起嗦粉,用一碗粉作为同生活和解的象征,继续往前走。这是我决定写这个故事,并且一定要把它拍出来的核心动力。 澎湃新闻:苏岩饰演的丽姐令人眼前一亮,大排档老板娘的泼辣而细腻,干练和脆弱都被她演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