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Routers配置

20是否实拍?超音速是种什么体验?《长空之王》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4月28日正式公映前,电影《长空之王》的预售票房就突破了一亿,在十余部电影扎推的五一档遥遥领先。电影公映后,坊间舆论也几乎一律:“燃”得超出了预期。甚至连带电影周边正版飞行员夹克衫和飞行员头盔包,在淘宝上架后也“秒罄”。

  即便在挑剔的专业影评人那里,给出的评价也是一句相当公允的:“又让国产片向前进了一大步。”

《长空之王》海报

  一部主旋律的热血大片,一部在空战、飞行视效呈现上不输“壮志凌云”的国产商业大制作,一部讲好新时代中国试飞员生活和工作,友情和爱情,奉献与牺牲的故事片,火了。而它的缔造者,《长空之王》的编剧、导演刘晓世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多次强调不希望多介绍自己,“还是多谈谈电影吧。”

  记者事后整理对话录音,惊讶地发现受访者全程竟然没有一句声高,即便是讲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即便是在将录音形成文字后,该标注反问或惊叹号的地方,他也依旧保持着军人般的淡定与从容,语速平缓到几乎每分钟讲述的字数都能保持一致。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优秀的战斗机试飞员,在完成大过载机动飞行时,对呼吸的控制力和心率水平。

  是时候,认识下拍出《长空之王》的刘晓世导演了。

导演刘晓世

  【对话】

  “从影视从业者,变成这个行业的专家”

  澎湃新闻:请介绍下自己的个人背景和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求学经历?

  刘晓世:我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这部电影,尽量少关注我本人。

  澎湃新闻:采访前做你的功课,我发现百度和豆瓣上对你的介绍都是不过区区几百字。你拍摄过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宣传片、国产首款战略运输机运-20“鲲鹏”宣传片,甚至还为埃及空军、巴基斯坦空军拍摄过宣传片。但在《长空之王》之前,你没有一部在大银幕上公映的作品,你似乎是个谜。

  刘晓世:我是安徽人,80后,老家在大别山区,金寨(六安市金寨县),那是个出将军的地方。少年时代我就喜欢军事,现在还保持着每年年底从淘宝上订“三本杂志”的合订本——《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的习惯。2001年,我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本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方向。我们那届比较特殊,培养的是视效、特效方向。

  澎湃新闻:这么说,尹力导演、霍建起导演等都是你的大师兄了。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元年,比如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就是2002年上映的。

  刘晓世:没错,我记得是在学院标准放映厅看的《英雄》。当时场面极度疯狂,大家把标放厅小窗口的玻璃都挤碎了,我是从洞里钻进去看的。电影里的秦军箭阵、万箭齐发,那个场面非常震撼。张艺谋导演对中国电影工业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澎湃新闻:从北电毕业后,我看你是直接进入了中航工业,是定向培养吗?

  刘晓世:不是。我在电影学院读研的时候,中航工业找青年电影制片厂拍纪录片。我的老师谢晓晶就推荐我去了,那个纪录片也就十几分钟,拍出来后对方觉得还不错。当时很忐忑,就找到谢老师问,我怎么能评判这片子到底好不好?谢老师就鼓励我说,如果你在创作、拍摄过程中,从一个影视从业者,变成了那个行业的专家,那么出手的作品大体就会成功。这话我记到现在。

  等到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正好中航工业某研究所要招聘一名电影学院毕业生,要求能独立撰稿,又能自己当摄影师、做剪辑。因为研究所很多东西都是保密的,这样的工作不可能外聘团队,只能让人专职来做。我当时也有纠结,还是谢老师,他告诉我,既然你那么喜欢军事、喜欢航空,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读书的时候,谢老师一直向我们灌输一种理念,以后拍片子不要过多地去关注电影本体,而要让你的镜头去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本身。

  澎湃新闻:我们还没聊到《长空之王》,但就你刚才的介绍,已经可以拼凑出为什么是你拍出了这部电影。电影中通过试飞院两位领导对话之口,交代了新中国三代试飞员的特质——第一代是“勇敢型”、第二代是“能力型”,新一代试飞员则是“会飞的工程师和设计师”。看完电影,我觉得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刘晓世:谢谢,不敢当。我在中航工业工作至今,已经15年了。2019年的时候,我开始动笔写《长空之王》的剧本。这个过程中,我专门去了军校的飞行学院,采访那些18岁刚入校的学员,以及去到一线部队采访战斗机飞行员,再到空军试飞局,从飞行员到科研人员加在一起,大概采访了一百多人,形成了150万字的书面整理内容。记得同歼-20的首飞试飞员李刚见面后,我们俩关在屋子里,聊了三天,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

  其实也不是因为写剧本的原因,之前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会跟飞机设计师、工程师、试飞员,包括场站机务和车间工人们打交道。很多一线场合我都会去,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成飞(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大连造船厂、阎良试飞院等等,这些单位我经常去。我最为骄傲的是,参加了歼-20战机的“开铆仪式”,见证了战机第一颗螺丝钉的诞生。限于保密原因,我不能在这部电影中再现这个场面。我日常的工作就是如此,从一架飞机的设计、制造、实验、试飞,这些环节都会接触。

  澎湃新闻:我曾经专访过歼-10的试飞员李中华大校,也在《航空知识》主办的活动上见过戴明盟少将,他是驾驶国产歼-15战机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第一人。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我多少了解一些。在《长空之王》中也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当然,他们并没有出场,但在演员身上有他们的影子。

  刘晓世:《长空之王》讲的是试飞院歼击机大队的故事。中国的歼击机试飞员的数量其实很少,具体数字我不便透露,这些人里很多都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15年前,我就认识歼-10的试飞员李中华,他是个特别自律的人,在二十多年的飞行生涯里,体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斤。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聚餐,他回家的时候主动要求不坐车,说要走回去。我们开车从他身旁经过,发现他几乎是快步,甚至是在慢跑,就是一定要把那顿饭的热量消耗掉。

  因为拍摄“辽宁号”的原因,我也同戴明盟几次出海,那时候他是第一批舰载机的试飞员,在我拍摄的“辽宁号”宣传片中也出现了他的身影。在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质,首先就是自律,同时也都是非常坚毅、果敢的人。电影里也介绍了,试飞员是飞行精英中的精英,军事技术有多过硬就不用再强调了,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他们也是非常有性格魅力的人。

  通过和这些人的接触,让我对试飞员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长空之王》并不是一部宣传片,也并不单单有视觉冲击力,它有自己的故事构架和细节,而这个故事又很特殊,它必须依托技术和行业上的准确性,同时在军事逻辑和航空逻辑上也不能胡编乱造。

  “特效和故事不是脱离的,服务于讲好故事”

  澎湃新闻:作为《长空之王》中的故事主线,歼-20无疑是目前中国空军的天之骄子。我想代表广大军迷问一个问题,片中是否出现了该机型的实拍?同时,拍摄它在空中突破音障,形成壮观的蒸汽锥,这个画面是怎么拍的?

  刘晓世: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歼-20在地面的部分都是实拍。至于第二个问题,原先我不太了解飞行员在超音速状态下,他的感受是什么,但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必须要搞懂这个问题,因为这不仅是银幕“奇观”的展现,同时也涉及驾驶舱舱内演员的表演,观众要看到他的表情,进而走进他们的内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