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夜生活》导演张冀:一个编剧的小乡愁与(2)
时间:2023-05-13 00:4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长沙夜生活》剧照 澎湃新闻:你就是湖南人。很多作家的处女作都会锚定在乡土上,你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如此,虽然写的是长沙。 张冀:我是湘西吉首人,土家族,离凤凰城不远,也就是50公里左右。我的家乡和长沙基本上也是两个并行的社会体系。长沙是湖南的省城,我也经常去,在我的印象中它是有所改变的,小时候去老城,坦白讲,觉得有点封闭,外地人在那儿呆着会有点不舒服。首先是方言,你知道湖南地界可是“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有些湖南地方上的话,即便同是省内的人也不一定听得懂。但最近几年再去长沙,我觉得这座城市在变得更加年轻,更加包容和开放。我更喜欢现在的长沙。 搞文学、影视创作,我信奉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品想要打动人,你就得深入生活,接触到真实的人,积累大量的素材。我此次特别安排出一段时间去长沙采风,即便在疫情期间,我在长沙夜色的街头也看到很多欢乐的人们,开心的人们,青年人三三两两结伴宵夜,也有中年人喝大了被人架着出来——“放肆”在长沙话里,比普通话的意思要宽泛很多,大抵是在讲人那种欢脱、诗意的,有点类似于轻喜剧状态。我就感受到了那股子“放肆”,那段时间沉浸在长沙的夜生活里,甚至一度忘记了长沙白天是什么样子。 张婧仪 饰 何西西 澎湃新闻:长沙的房价比较便宜,大家没什么太大的压力。 张冀:首先是长沙的房价在省会城市里相对比较便宜,青年人没有太大的房贷压力。另外长沙也是个“火炉子”,夜间真的比白天凉快很多,大家都愿意在夜晚出门。中国那么多城市,不是说别的城市没有夜生活。我太太就是成都人,成都的夜生活相对就安静一些,没有长沙那么“冲”,和白天的反差也没那么大。唯独长沙,晚间街巷中的人流真的是比白天多得多,这点特别明显。 澎湃新闻:《长沙夜生活》北京首映礼上,王红卫导演把这部电影比作一部“文学小品”。里面很多的台词,写得也的确富有韵味和哲思。比如丽姐那句:长沙人的生活,是从一碗粉开始的,也是从一碗粉结束的。把生活里的伤,酿成汤锅里的香。 《长沙夜生活》剧照 张冀:前一句话是长沙人日常都会讲的,“从一碗粉开始,到一碗粉结束”,我只是加了后面一句话。长沙人还经常会讲到两句话,一句是“喝酒前,我是长沙的;喝完酒,长沙是我的”。这话虽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但吴军老师饰演的老谢,他身上的经历带出来了那几许哀愁,几许乐天。再就是一句长沙人的粗话,“要死*朝天”,这话话糙理不糙,它活画出了湖南人粗犷、辛辣的性格,要不怎么说有句话叫“无湘不成军”呢。其实做编剧写台词没有什么法门,如果按表演来分的话,我是个体验派,必须要进入到那个情景,我才能写出东西。 “作为编剧,什么才是我最可依仗的?真实、现场和原型” 澎湃新闻:既然你出生在湘西,就不能不提到你的文学前辈、湘西老表沈从文先生。我相信他对你不可能没有影响。为什么不导演一部湘西风情的作品呢? 张冀:可能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怯吧,就像是我回到吉首,老同学们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没人会把我当成所谓的“知名编剧”,照样拿我打镲(方言,指拿人开涮, 寻开心),我同他们拉不开距离,也就很难有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湘西在文学的镜像中存在很多的误读——我来到北京生活工作后,身边看到的都是大厂里工作的年轻人,和像我一样漂泊在这里的人们,那些被生活捶打的人们,所以我可以写《中国合伙人》。我还是更愿意写写身边的人,起码目前还不敢碰触故乡,也许当我再成熟一些,我会去写那里。对故乡的情感始终在那儿,湘西的文化也是我性格中的某些底色,这些会跟着我一辈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