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留下的这道疤(10)
时间:2023-04-21 02:0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向通纠集了一伙人,把蒋宁喊到厕所,要求他解释“为什么瞪自己”。尽管蒋宁反复解释自己没有瞪,但在围观人群“打他”的起哄声中,一群人冲上去围殴了他。殴打持续了几分钟,蒋宁只记得当时“天旋地转”。他的同学喊着报告老师,向通等人这才住了手。蒋宁头部右侧耳后的位置被一把木质折扇打得鲜血直流,医药费花了3000多元。 事后,双方家长被叫到一起,由学校出面调解。结果是,施暴者的家长凑钱赔偿了医药费,向通等人被记过。“当时学校处理的时候应该有记录,但事情处理好后,学校好像没有留底。”蒋宁的班主任向警方回忆。 但蒋宁被打一事也在学校里传开了,同学眼中,人高马大的蒋宁因为此事“没了面子”。而在蒋宁看来,学校总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处理也是“不了了之”,打人的人根本没受什么影响,他甚至因此埋怨出面调解的母亲莫兰。在现场,向通班主任的话让他记忆犹新,“一个巴掌拍不响”“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这让他不太信任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 “规定没有落实到位” 一些教师认为,在处理校园欺凌上,自己也有难处。 蒋宁的班主任对警方表示,每年开学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课,会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如遇同学间发生矛盾,第一时间向老师反映。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班上其他同学的证实。 这位教师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蒋宁可能因为被向通等人欺凌存在一些心理阴影,自此不信任老师,但没听说他对处理结果“心里不服”。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所中学任教过的杨涛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述了教师们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苦衷:“我们近几年防治校园欺凌宣传和扫黑除恶进校园之后,也会给学生宣传,出现问题,向老师和家长汇报。但有些孩子被欺负可能在厕所里、在宿舍、在回家的路上,如果他不敢说,甚至欺负的人恐吓他不说,确实很难发现。” “基层面临‘保学控辍’的压力,很难管。学生的‘参考率’有指标要求,这就导致不管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不是违法犯罪,肯定都是以教育为主,学校和公安机关的惩罚都是比较轻的。”杨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的一个学生,经常逃学、打架,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还到邻县偷摩托车,被当地派出所抓获批评教育后送回了学校。 “他主动给我讲,我真的不想上学,我来就是影响其他同学,你们又要费心思管,我一点心思不在学习上。”杨涛回忆,这个孩子想回家,但校领导不同意,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县里抽考或者毕业考试时,学校给他打电话,让他一定回来考试,“给学校的风气带来不好的引导”。有学生向杨涛抱怨:“我们表现这么好,考试都是坐公交车去的,他表现那么差,校长专车去接送考试。” “又达不到进少管所的程度,工读学校也要家长同意才能送进去。这样一来,他们欺负别的孩子,学校只能尽量协商处理,赔些医药费,让他们下次不许打人,写个保证书之类的,可能也没用,实际惩罚力度很弱。”杨涛分析,在被打的孩子看来,可能就会觉得学校没有处理,反正打人的人还要回到学校,“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受欺负就不敢说了。特别是有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家,或者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根本无法处理”。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介绍,教育部2021年发布了两个重要规章,分别是《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但很多地方“规定没有落实到位”。 “有的老师认为他们缺乏手段,但是我们一定要摒弃一种思想,就是等问题大了再去处理,去开除、追究法律责任。”佟丽华解释,惩戒不是目的,学校的目的是教育,一定是在小问题的时候解决,“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前提是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惩戒,怎么实施教育惩戒?什么情况下实施教育惩戒?需要在学校制定校规校纪的时候就加以明确,成为有可操作性的规范。” 他还介绍,教育部提出了有条件的学校要设儿童保护专员,“在学校培养专业的人员,但是这个工作落实得也不到位”,可以通过发展未成年人社会组织加以补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