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荀玉根:3次行业突发安全事件回顾 行业龙头(2)
时间:2018-09-12 22:5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市场疲弱,乳企行业基本面已在恶化。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股市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熊市,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高点6124点跌至2008年9月事发前的2202点,跌幅达64%。回看事件爆发前的基本面表现,2006年玉米价格上行推升饲料价格上涨,国际奶粉价格上涨使得部分食品、饮料企业转向国内抢购原奶,致使200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原料乳及乳品价格全面上涨,乳品企业盈利出现下滑。伊利股份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在06Q4见顶回落,从28.6%降至事发前08Q2的-68.3%,ROE(TTM,下同)从06Q3高点13.7%降至08Q2的-3.3%;光明乳业事发前连续12个季度扣非后归母累计净利同比负增长,08Q2为-91.7%,ROE为10.5%;蒙牛扣非后归母净利累计同比在06Q4见顶回落,从51.8%降至事发前08Q2的21.7%,ROE从24.3%降至20.3%。盈利恶化导致PE失效,用PS观察个股估值变化,伊利股份PS(TTM)从2007年10月牛市高点1.0倍(历史自下而上47%分位,下同)降至08年9月事发前0.5倍(8%分位),光明乳业从2.0倍(90%分位)降至事发前0.7倍(12%分位),蒙牛从2.6倍(100%分位)降至1.5倍(63%分位)。对于这样的基本面恶化趋势,基金持仓也做出反应。基金重仓股中乳制品占比从07Q2的0.36%(80%分位)降至08Q2的0.13%(67%分位)。整体看,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乳制品行业无论从股价还是基本面看都是低迷的。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估值盈利双杀,机构持仓跌至冰点。三聚氰胺事件对乳制品行业造成严重打击,销售接近停滞、存货报废、前期广告投入付之一炬。伊利在2008年中指出“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对整个乳品行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公司产品销售大幅下滑,存货积压报废严重,为恢复市场销售的促销和宣传费用增加。报告期内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造成存货报废8.8亿元,计提跌价准备2.3亿元,全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18.0亿元,同年光明乳业亏损4.2亿元,蒙牛亏损3.0亿元。龙头公司估值均创下新低,伊利股份PS(TTM)降至0.2倍(0%分位),光明降至1.5倍(0%分位),蒙牛降至0.3倍(0%分位)。估值与盈利双杀下,机构迅速抛售乳制品股票,乳制品行业基金仓位从08Q2的0.13%(67%分位)直接降为08Q4的0%(0%分位)。 事件促发乳制品行业洗牌,行业盈利与集中度双提升。三聚氰胺事件使得消费者对国产乳企的信任跌入谷底,随之婴幼儿奶粉进口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普遍担心国内乳企是否从此便一蹶不振。十年后回看,三聚氰胺事件促使国家加快出台相关行业政策规范,2008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发布《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年底前,对乳品生产、收购、加工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并使各环节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中央财政将一次性下达补贴资金补贴奶农,对陷入困境的乳企将给予财政扶植。2009年6月工信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新政策最大的变化在于,新建乳制品项目可控奶源占比从30%提高至40%,大幅提高了奶业企业扩张成本。同时,还原奶彻底被禁。政策规范下乳制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行业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全国乳制品行业主营收入从2008年的1431亿元增长至2014年3298亿元,年化复合增速14.9%,利润总额从40亿元增长至225亿元,复合增速33.2%,而同期全部A股收入年化复合增速16.9%,利润复合增速20.9%。从行业结构看三聚氰胺事件使乳制品行业出现洗牌,事件直接相关企业三鹿集团在2009年被三元集团收购,行业准入门槛提高,上市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实力和研发投入,在后续市场中不断提高市占率,抗风险较弱的中小企业逐渐萎缩甚至退出,2008年整个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峰值的815家,2016年仅剩下627家。从股价看三聚氰胺事件是乳制品行业熊市中的最后一跌,包括蒙牛、伊利在内的多家乳制品企业股价在此后十年均不断创下新高。2008年10月至今,蒙牛、伊利、光明股价分别上涨685%、2205%、175%,而同期上证综指、万得全A仅上涨51%、173%,而当时逆市上涨的三元股份则在随后十年中因经营疲弱,股价至今反而下跌-6%。事件过后基金开始重新建仓,乳制品行业基金持仓由08Q4的0%(0%分位)回升至09Q1的0.09%(46%分位),此后持续加仓至13Q3高点6.7%(97%分位)。 2. 温州动车事故促发铁路改制,高铁发展方向未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