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甘: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深圳文化繁荣兴盛(7)
时间:2018-09-22 01: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4.构建以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尺,关系和保障着市民的精神需求和幸福指数。2017年3月起正式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表明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正在实现从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作为一个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聚集的一线城市,深圳对精神文化生活理应有更高的要求。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一是不断推进新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目前,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已建成运营。深圳将坚持国际标准、文化价值、社会需求、多元运营的原则,掀起第三轮文化设施建设高潮,高水平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深圳设计艺术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以及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打造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大芬油画村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提升深圳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此外,前海规划了11.2万平方米的文化用地,用于文化载体建设;在后海规划有“深圳湾文化设施带”。二是推行“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发展模式。为补齐原特区外基层文化设施不足,深圳持续推进“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发展模式,加快深圳书城光明城、龙华城、湾区城、大鹏城和深圳数字书城(坪山)总部基地等规划建设,支持建设创意特色书吧和社区阅读创新创业平台,让书城和书吧成为便民的基层文化阵地。三是大力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基本建成1个街道综合文体中心,推进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项目公示、错峰服务、延长免费开放时间等方式,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重点在原特区外和来深建设者集聚的厂区、生活区开展文化服务。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大力推动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5.构建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9%,到“十三五”期末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聚焦文化核心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做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丰富产业文化内涵,加大对优秀原创作品采购、扶持和奖励力度,支持内容产业加快发展。鼓励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提高创意设计和研发环节比重及水平,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博会要注重质量和内涵,不片面追求成交额、规模、数量,提升交易活跃度、成交实效,增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二是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积极培育腾讯、华强方特等文化领军企业,做强做大市场主体,使深圳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高地。实施“大项目驱动”战略,按照“一区一项目”的原则,推进大芬油画产业基地、华强文化创意园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打造文化产业总部经济。三是进一步打响“深圳设计”品牌。“坚定不移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品牌”是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九大战略任务”之一,强调要坚持设计支撑,实施设计提升行动,培育一批设计巨匠,打造创新设计之都。深圳将出台实施“推动设计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和“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升“深圳设计周”“创意十二月”的品牌影响力,建设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深圳创意设计新锐奖”“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等重大平台,进一步打响“深圳设计”城市品牌。 本刊载于《深圳社会科学》2018年9月创刊号。已删去注释,引用请参考原文及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