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甘: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深圳文化繁荣兴盛(6)
时间:2018-09-22 01:4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2.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的文化品牌体系。文化品牌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的重要形象标识。如美国的“奥斯卡”品牌商业价值高达数十亿美元,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是全球性娱乐事件,近10亿人观看直播,给洛杉矶带来6亿多美元的经济效益。在构建文化品牌体系过程中,要努力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节庆、赛事、活动、作品、院团、队伍等品牌,打造更多更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是狠抓“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创作。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紧紧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在影视、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规划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出台进一步繁荣发展深圳美术的指导意见,举办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精品工程,积极打造“深圳画派”。二是精心办好城市的品牌文化活动。“2018年城市文化菜单”的品牌文化活动达32项,涵盖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科技创新、体育休闲等类别,是代表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的“文化大餐”。要继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等品牌活动,办好世界无人机锦标赛、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白金系列赛中国公开赛(深圳站)、深圳舞蹈月、深圳动漫节等新的重大活动。三是做大做强文艺院团。目前,文艺院团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设立了深圳交响乐发展理事会和基金会,为交响乐团长远发展开拓新路;组建了深圳歌剧舞剧院,着力打造国内高水平的舞台艺术队伍;推动深圳粤剧团和深圳戏院融合发展,成立深圳市粤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粤剧艺术传承保护基地和华南地区地方戏曲重点院团。四是持续增强城市文化的对外辐射力。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提升城市英文门户网站“EYESHENZHEN”影响力,打造外宣新阵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实“一带一路”重大倡议,重点推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城、创意城市网络、世界文化名城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深圳国际文化周”等一批重点活动,在重要城市、国际航班、著名地标等平台推广深圳形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五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招天下文艺菁才。出台实施《深圳市文化人才引进办法》,建立柔性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利用前海人才特区的优惠政策,引进港澳和国外高端文化人才。推动筹办深圳艺术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培育文体基础力量。 3.构建以媒体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世界一流城市无一不是信息资源的高地和文化传播的重镇,纽约有美联社、纽约时报,伦敦有路透社、BBC、泰晤士报,巴黎有法新社。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必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打造一流文化传媒机构,形成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当前媒体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亟待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国内停刊休刊的报纸媒体约20家,不少纸媒缩减出版周期。影响较大的如:上海《东方早报》原有功能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北京《京华时报》只保留新媒体业务;新华社旗下的《国际先驱导报》停刊。 一是深化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系统改革。报业集团重点将《深圳特区报》办成有重要影响的大报,推动《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转型融合,做强深圳新闻网,构建“一主报融媒体多平台”的发展新格局。广电集团打造以深圳卫视、CUTV为龙头的传播体系,强化差异化发展,做精视听内容和文化服务,形成“双核心矩阵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出版发行集团实施以出版和发行主业为核心、以书城文化综合体为平台、以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的“两核心一平台一重点”的发展战略,大力输出以中心书城为代表的“文化万象城”模式。三大集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决关停并转长期亏损企业,根治“体型臃肿、开支庞大”弊端。三大集团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加快培育新的上市主体,并在文化创意、园区运营、文化综合体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多元发展反哺新闻宣传主业。二是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8亿,普及率达57.7%,超全球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搞新媒体项目不是盈利亏损的问题,而是阵地问题,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近年来,深圳大力建设了“读特”“读创”“壹深圳”“全民阅读”“掌上书城”等媒体融合重点项目。但新媒体还没有实现真正融合,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要加快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注重移动媒体优先、采编发流程再造、“中央厨房”突破,打造成拳头产品,努力跻身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方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