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山东省十大孝星”40名候选人事迹公示 快看都有谁?(4)
时间:2018-09-17 11:3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陈华,女,41岁,潍坊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为做好“银龄之声”节目,刚开始陈华每天早上4点半就去和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交流。后来,老年人多的地方就成了她最爱去的地方,因用心研究老年人需求,节目越来越受到老年人认可。在挑选嘉宾时,陈华只选择专业水平高,而且非常用心的专家。有时嘉宾都定稿了,她感觉不够实用或者没做到通俗易懂,就会跟嘉宾反复沟通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她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听友群,把专家请进群,经常分享知识,在线解答大家的问题。陈华还邀请不少听众走进直播间,展示他们的生活和才艺。在做好广播节目的同时,陈华带头成立了“银龄之声艺术团”“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队”,并多次带领节目组与合作单位一起走进社区和敬老院,面对面为老年朋友服务。 再难也不离不弃 再苦也要孝亲敬老 张爱华,女,57岁,济宁汶上县军屯乡解家庄村村民。张爱华曾获“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张爱华的丈夫36岁后因腰疼丧失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从此她一日三餐喂丈夫吃饭,帮助丈夫大小便。为减轻丈夫的疼痛,她学会了针灸、按摩等,每隔三个小时就为丈夫按摩一次。2010年春天,妹夫车祸去世,公婆承受不住打击,相继瘫痪在床。两个屋三张床上躺满病人,她强忍泪水每天精心伺候三个病号,从来没抱怨过一句。除照顾病人,张爱华还要靠种植5亩地养活一家人。她每天早上3点就起床到地里干活,等孩子和丈夫睡醒了,再回家做饭。做完饭后,自己随便吃上几口,又匆匆赶到地里。一年秋收时,拖拉机很少,她只能自己在前头拉,让孩子们在后面推,走走停停,硬是把几亩地的玉米拉回了家。现在,她孝老爱亲的精神传承给了子孙,儿孙们争抢着帮家里分担。 功成不忘报社会 孝亲敬老情绵长 孔维涛,男,42岁,曲阜市天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孔维涛是孔氏第七十八代后裔,从小受儒家孝文化熏陶。2005年创业成功后,他每年重阳节都购买一万多元的物品,带领志愿者走访慰问敬老院老人及农村困难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曲阜市天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免费培训养老护理员387人,提供就业岗位314个,服务失独、空巢、独居、高龄老人1000余人。2014年他又与曲阜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合作,投资30余万元建设了设施齐全的曲师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15年,他自筹资金50余万元投资建设了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并探索出了一条智能化养老与O2O服务完美结合的新模式。他还长期义务赡养4位三无孤寡老人,为老人们处理干不了的事情,定期给老人送食物和生活用品等。 尽人间孝道 圆老人梦想 冯蕴瑄,男,51岁,山东科技大学职工。冯蕴瑄的父亲年轻时在英国攻读汽车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一汽技术中心工作。2015年初,父亲因病卧床,后因糖尿病加重长了很多褥疮。冯蕴瑄深知父亲对汽车事业的热爱,为让父亲战胜疾病,他许诺“等您好了,我带您去一汽!”冯蕴瑄每天三次给父亲擦洗褥疮并上药,定时抱老人下床,到轮椅上练习坐。刚开始坐不住,坚持了5个月,终于坐住了。接下来他又从身后抱住父亲,帮父亲练习站,5个月后,父亲在他的搀扶下能够站稳了。之后冯蕴瑄又帮助父亲训练行走,从身后搀扶着父亲的双臂,用自己的脚踢父亲的脚,帮助父亲慢慢挪步。其间,褥疮也彻底治好。2017年8月,冯蕴瑄带着制氧机、吸痰机、急救箱、轮椅陪护患有重度心脏病和糖尿病的93岁老父亲,从泰安远赴长春,帮助老人实现了重回工作故地的心愿。 关心支持老龄事业 传承弘扬孝道文化 孙绪民,男,51岁,肥城市新城街道办事处孙家小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绪民对家中老人十分孝顺,他75岁的老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腿部疾病,走路成了难题,医生当时建议,一定要多晒太阳。孙绪民就两个多月雷打不动,坚持每天下午背母亲下楼,母亲的腿病也因此恢复得很快很好。平日里,孙绪民不管工作有多忙,都不忘到父母和岳父母住处帮做家务,及时了解4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疾病用药情况。31岁的孙绪民得知孙远其老人抗战时被抓到日本当劳工,75岁时又失去儿子,便当起了他家中的“男劳力”,一坚持就是20年。为照顾村里老人,孙绪民积极倡导,在村里集体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中心。在他的感召下,村“两委”始终把老年人的事情作为重要事情来抓。他带头参加组建了村“红色义工队”,定期到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病残老人家中,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加入到义工团队中来,全村孝亲敬老蔚然成风。 孝善敬老 爱洒他人父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