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花边资讯娱乐

滨州市危险化学品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3)

(2)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应于1小时内报告当地县(区)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县(区)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应在2小时内向市级相关部门报告。

(3)市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接报后应立即向市政府报告。发生较大以上等级事故的,还应于1小时内以快报形式报省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

(4)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等。

(5)应急救援报警电话:119、110、120;

市安监局值班室:12350;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3301965;

市环保局:12369;

市质监局:12365。

4.1.2 分级响应

(1)Ⅳ级事故应急响应,由事故发生地县(区)政府(管委会)负责处置。

(2)Ⅲ级事故应急响应,由市政府启动并组织实施本预案进行处置。

(3)Ⅱ级及以上事故应急响应由市、县(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先期处置并逐级报告省政府及有关部门。

4.2 响应程序

4.2.1 基本应急

(1)发生较大事故后,现场人员应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

(2)事故发生地县(区)政府(管委会)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启动相应预案响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并组织实施。

(3)市安监、公安等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并组织开展救援处置工作。

(4)市政府接到事故报告后,启动本预案,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通知相关单位、公安消防部队、相关专家、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处置。

4.2.2 扩大应急

当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当地救援力量不足或者事态严重时,指挥部应及时向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增援请求。

4.3 安全防护

4.3.1 救援人员安全防护

根据危险化学品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及应急救援人员的职责分工,救援人员必须携带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进入污染区域的应急人员应配备密闭型防毒面具,轻、重型防化服和空气呼吸器等。救援结束后,做好现场人员、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可能接触到毒性物品的洗消工作。切实保证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4.3.2 群众安全防护需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选择安全的撤离路线,到达安全区域后,应尽快去除受污染的衣物,防止继发性伤害。事故发生地县(区)政府(管委会)提供应急避难场所,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实施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和控制。

4.4 社会力量动员与救援物资征用

当发生危险化学品重大火灾、重大爆炸、易燃易爆或剧毒物品泄漏等事故时,如果现场救援队伍的人力和物力不足时,由事故发生地县(区)政府(管委会)依据有关法律,开展社会力量动员和救援物资征用。

4.5 事故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

4.5.1 指挥部应组织危险化学品、环境保护、气象等专家综合检测、分析和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

4.5.2 环境、气象监测机构负责对水源、空气、土壤等样品实行就地分析处理,及时检测毒物的种类和浓度,并计算扩散范围等应急救援所需的各种数据,以确定污染区域范围,并对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4.6 信息发布

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负责危险化学品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信息综合工作,根据事件类型和影响程度,按照程序做好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社会发布。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4.7 应急结束

当事故现场得以控制,应急处置工作完成,环保等有关部门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提出处置建议,指导事故发生地县(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由指挥部宣布解除应急状态,并向有关新闻单位发布信息,宣布应急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

5 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善后处置工作由事故发生地县(区)政府(管委会)负责,妥善处置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安置、救济、补偿。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事故保险理赔工作。同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消除事故后果和影响,安抚受灾和受影响人员,确保社会稳定。

5.2 总结与评估

事故应急救援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决策、指挥和后勤保障等全过程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报市政府。

5.3 事故调查

按照事故调查的权限组成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进行调查,调查组应向市政府提交书面调查报告。

6 保障措施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