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问题研究》DeFi,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桥梁(10)
时间:2024-03-20 12:29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去中心化金融的风险不仅有独特之处,而且风险损失很可能会超过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前文列举的风险案例都是端对端攻击,很多DeFi平台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出反应,阻止攻击发生,这也从侧面说明对参与者的尽职调查和对交易过程的监控是关键的风险控制手段。这些高技术攻击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高,投资者在单位事件里的损失之大,程度远超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案例。数字金融应遵循金融行业的一般规律和原则,首要是防范风险。其次,从历史上看,每一轮的金融创新都会出现垄断,去中心化金融类似网络平台,监管也应防范不当竞争行为[12]。金融是具有强外部性和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数字金融是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将数据、技术和金融连结起来形成的新的金融服务、组织和模式。不当行为和经营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破坏市场均衡、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监管则强调“法有规定才可为”,因而要求金融业务要“持牌经营”。从从业者角度看,金融不可能完全开放和自由使用,其中有很多必要的限制和禁区。在数字金融活动中也必须贯彻落实KYC和AML规则;金融风险监管也应防范“过度触及没有风险评判能力、不能承担风险的长尾客群”,监督算法的透明度、算法歧视等新金融技术;应该区分金融风险、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进行分类监管。DeFi目前在国外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认为它在国内的发展会很快、空间很大。但是,鼓吹者忽略了一个关键区别,去中心化金融需要在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发展壮大。去中心化的实现程度在不同国家可以不同。欧美更为宽松的监管和自由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给了DeFi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例如,改名为Meta的脸书凭借全球29亿用户,有很大机会构建起一个大规模元宇宙虚拟社区。脸书在之前提出的Libra计划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在可视化的空间里购买商品、游戏服务甚至是有形资产。该计划在欧洲遭遇了很大阻力,很难在欧洲地区推广,最终转移回美国,改名为Diem。除此之外,一些国家允许在借贷、支付、交易平台等方面使用DeFi服务,如Alameda Research的首笔银团债务高达10亿美元。然而,随着其规模和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加强监管的趋势非常明显,一些国家也将逐步收紧监管。2022年美国国会议员提出的“安全港”法案,就是在现有监管法律之外,为DeFi量身定制的一个有限期“沙盒”测试环境。美国证监会委员Crenshaw在提到DeFi 好处的同时,警告如果不采取保护性监管框架,将会带来危险。她要求DeFi 社区必须在遵守美国证券法的同时,解决透明度和假名问题。尽管大多数 DeFi 项目的代码是开源的,所有交易都在链上记录,但结果是专业投资者和内部人士在二级市场获得了巨大回报,而散户投资者处于劣势[1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要求银行持有高风险加密资产需提供最低100%对等的资本金。英美等国的监管机构则要求实行强制性KYC以防止金融犯罪。中国对“去中心化”区块链在金融方面的应用一直是非常严格的,区块链加密币被禁止流通和使用,也不能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投资。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里也曾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制作和发售数字代币。近期有央行官员的表态更为严厉,明确提出虚拟资产的非金融属性,引导市场放弃“无政府、无中心”的幻想,合理使用虚拟资产成果。严格讲,DeFi要求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目前在国内实际上是不合法的。现有法律法规和金融体系不支持完全自由开放的西方式DeFi,如果不经由本土化改造,DeFi在中国找不到立足之地。DeFi的其他理念在国内是兼容的,符合未来发展方向,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消除中间环节的黑箱,降低中介及对手风险,每个人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份、资产和数据,一切交易记录和财务数据上链可查,人人可监管等。随着各种金融科技应用的落地,这些改善是可期的。中国金融行业一贯倡导为所有人提供普惠金融,让合法合规的金融服务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金融服务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但是,这与DeFi倡导的金融完全“自由开放”有本质区别,普惠金融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扩大服务覆盖范围。金融是大国重器,涉及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很难想象在中国出现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统,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三)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广东省总工会工会代表红马夹采购项目询价公告
- 下一篇:2020太原楼市总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