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工作论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4)
时间:2023-10-12 13:5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第三,经济社会层面的功能:1.投票,往某一地址转Token可以理解为投票;2.抵押,先将一定数量的Token转给某一智能合约,约定在未来时点并满足一定条件时,Token可被返还;3.冻结和解冻,冻结是将一定数量的Token用时间锁(timelock)锁定,从而暂时放弃Token的流动性,到期才解冻。基于投票、抵押以及冻结和解冻等基础功能,智能合约可以支持比较复杂的治理功能(见第三部分第二和第三小节)。 然而,智能合约的功能短板不容忽视。第一,在智能合约的触发条件取决于区块链外信息时,这些信息需先写入区块链内,但至今没有普遍适用的去中心化预言机方案。目前讨论得比较多的预言机有两类。一是依赖某一中心化信息源(比如彭博、路透),但这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宗旨背道而驰。二是将区块链外信息离散化后用经济激励和投票写入区块链。这类机制依靠群体智慧,根据投票结果对奖惩投票人,投票越接近全体投票的平均值、中位数或其他样本统计量的投票人越有可能得到奖励,反之就越有可能被惩罚,以此来激励投票人认真投票。隐含假设是,参与投票的群体在投票时不存在系统性偏差。但这一假设在现实中不一定成立,因此至今没有普遍适用的去中心化预言机方案。 第二,智能合约难以保证区块链内债务履约。考虑某一债务合约:某一时点从A地址往B地址转X数量的Token,一段时间后从B地址往A地址转Y数量的Token(一般Y>X)。在后一时点,智能合约没法保障B地址的Token数量超过Y,这样债务就无法履约。因此,只靠智能合约没法消除信用风险。这是根据智能合约构建区块链内贷款、债券和衍生品等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个解决方法是对还款地址设置超额抵押(over-collateralization),但超额抵押会造成Token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衍生品,因为其风险敞口可能大幅变动,更难事先确定超额抵押的规模。 第三,智能合约难以处理不完全契约(incompletecontract)。人是有限理性的,不可能预见到未来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便预见到也没法写进契约里,因此契约注定是不完全的。这就是现实中法律合同存在例外情形,以及发生争端时需要司法仲裁的原因。智能合约作为计算机协议,很难处理不完全契约。 图1概括了以上对Token范式的讨论。其中,Token、智能合约和共识算法都处于共识边界内,Token与智能合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共识算法确保了共识边界内的去信任环境。区块链内与Token的状态或交易等无关的信息处于共识边界以外、区块链边界以内。区块链内外存在两类交互:一是区块链外信息写入区块链内;二是Token与区块链外的资产或权利之间的相互交易(即市场共识,见第三部分第二小节对Token的价格特征的讨论)或相互对应(见第三部分第一小节对区块链第二类应用的讨论)。 三、区块链的经济功能 区块链应用一般按照应用场景所属行业进行分类,比如GoldmanSachs(2016)。本文根据区块链应用对Token的使用情况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法,并讨论这些应用涉及的经济学问题。 (一)区块链的主要应用方向? 表1将区块链应用分成了4类。第一类应用不涉及Token,主要将区块链作为分布式数据库或去中心化数据库来使用。区块链的公共共享账本功能有助于缓解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他们分工协作的效率。这类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区块链外信息在源头和写入区块链环节的真实准确。相对公有链,联盟链更适合这类应用。联盟链仅对授权节点开放,由授权节点共同维护以实现组织间共识。而授权节点清楚彼此身份,作恶会对声誉产生影响,将虚假信息写入区块链的成本比较高。信息写入区块链的环节也可以引入第三方鉴定机构来验证信息的真实准确。但这些保障机制主要基于现实世界约束,而非区块链本身特性。第一类应用的代表性案例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平台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