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零售业的一大趋势(2)
时间:2023-09-14 20:2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再来说说超市。1916年,美国人桑德斯(Clavence Saunders)在田纳西州开了一家自助商店,取名滚地小猪(Piggy Wiggy)。1930年,迈克尔?卡兰在纽约州开了卡兰国王(King Kullen)食品店,这是现代意义上的超市。 超市的诞生同样有时代背景。当时汽车和冰箱开始在美国普及,为主要开设在郊区的大型超市提供了土壤。比起闹市区的百货商场,郊区的商业地产成本低得多;比起连锁商业,超市的商品价格也更低。超市的体量一般比较大,面向的消费者群体也更为广泛。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销售的商品不仅有食品杂货,还包括电器、服饰等等,其实像一个连锁的折扣式百货商场,同时融合了连锁商业和百货商场的长处。上世纪70年代,折扣商场发展最快的是Kmart,它甚至从来没把和自己同时诞生于1962年的沃尔玛当作主要竞争对手。但是,沃尔玛靠着技术后来打败了Kmart。比如,沃尔玛用上了新的库存管理系统Retail Link,让千里之外的供应商知道自己产品的销售情况。再比如,沃尔玛很早就开始使用条形码扫描销售端数据。 不过,沃尔玛也有玩砸的时候。10多年前它曾经强推RFID,也就是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监控商品从运输、仓储到货架的整个过程。但是,这个技术当时还不成熟,每件商品要增加成本50美分到1美元,遭到很多商家的抵制。这也证明,任何一项变革,需要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个伙伴都能受益。这些历史上的案例,使得我们在推行满天星溯源等新技术时,有了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最终沃尔玛没有抓住网络零售的机会,给了亚马逊巨大空间。我想这是在座各位熟知的历史。与沃尔玛相比,亚马逊更像科技公司。早在1998年,它成立仅仅三年,就收购了两家科技公司,布局搜索引擎和在线交流。亚马逊为业界所称道的,还有其云计算业务。根据亚马逊最新一季度财报,云计算营业利润达到3.91亿美元,这是它扭亏为盈、市值一举超越沃尔玛的关键因素。顺便说一下,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增速是81%,而阿里云的增速比它高,是106%。 再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最早的百货业态与全球第一家百货相差了48年;从1984年屈臣氏集团旗下的百佳超市进入中国内地算起,中国与超市这一业态久违了54年。也是在1984年,皮尔卡丹在中国开店,此时中国距离世界上第一家连锁商业,美国的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足足晚了100多年。这一波电子商务的兴起当中,中国只比美国晚了几年,出现了淘宝网等标志性的电商平台,而且在很多方面超过美国,比如我们有数亿移动购物用户,有强大的物流体系。阿里零售平台的GMV,今年就会超过沃尔玛。在生活服务领域,像滴滴快的,起步略晚于优步,但业务发展和公司估值增速堪称惊人。 在接下来的移动购物大趋势中,中国更是占得了先机。 尼尔森今年4月出了一份报告,叫《杂货店的未来》。报告一开头就在讲,“未来的风潮是否会让您想起过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美和欧洲很多家庭都使用上门送奶和其他每日必需品服务。中国很多家庭也使用过这样的服务。如今,在全球范围内,上门配送的模式正在回归,有四分之一的全球受访者在线订购过日用品并享受送货上门服务。而消费者不再是按月订购,或仅仅是通过电话订购,他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无线端下单。我们也看到,在无线端,不仅仅是购物,生活服务类的旺盛需求,让手机淘宝这样的典型平台保持了日活跃用户(DAU)每年100%以上的增速。 零售的本质、商业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利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思维,千方百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过去,商家也希望了解用户,触达用户,“奈何力有所不逮,技术有所不及”。今天,在移动购物时代,技术不一样了,你服务用户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根据易观的数据,2015年第二季度,移动网购在网上零售市场中的占比增加到47%。而阿里零售平台2015年第二季度成交额55%来自移动端,移动收入占比也首次过半。在无线这个趋势上,我们觉悟算比较早的,动作也比较快。移动购物的发展速度确实超出你的想象。今年年初,易观还在预测到2017年移动网购的占比将超过50%。显然,这个预测太过保守。 在移动端,消费者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网购,消费人群年轻化的趋势更为明显,而且,像90后消费者,也更乐意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分享他们的购物体验。商家呢,与消费者之间也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