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56年从未落后
时间:2023-09-14 20:2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4 1962年,在零售史上是个异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美国零售业巨头的“F4”,除了凯马特(K-mart)稍早外,其他三家,沃尔玛(Walmart)、塔吉特(Target)及科尔士 (Kohl’s)都在这一年开业。 在这一年的上半年,沃尔顿还在经营本·富兰克林加盟店。尽管当时他经营的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本·富兰克林单一特许加盟店和全美最大的独立杂货店经营者。但是,沃尔顿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对大型零售业的重要性,并且他认为这是零售行业往前发展的核心条件。 1962年7月2日,沃尔顿的第一家廉价商店隆重开业,第一次打出了“沃尔玛”的招牌和“天天低价”的口号。就像商业史上许多划时代的时刻一样,沃尔顿当时并没有感觉这一天的重大意义。但回头来看,沃尔玛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整个美国人民的购物方式和价格体系,也加速了全美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过渡。 当时的沃尔玛把所有的店都开在小镇或郊区,这种安排首先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其次,放在历史社会背景下,这种安排也恰好迎合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郊区发展大型超市,除了有廉价的商品,更要有买商品的顾客。在人少地广的美国,如果交通工具不满足去郊区购物的要求,买方和卖方便无法走在一起。我特地查了这个时间段的美国汽车销售数据,发现美国的轿车和卡车的销售数量从1961年的687万辆上升到了1972年的1457万辆,十年间翻了整整一倍多。可以说在整个六十年代,沃尔玛之所以能在偏远的小镇存活下来,有驾驶车辆前来购物的人群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不过,从1962年沃尔玛创立到1970年沃尔玛上市,它的门店只是从1家变为了32家,算不得突飞猛进。沃尔玛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获得爆发式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社会对“天天低价”的需求大潮还没有到来。 沃尔玛真正爆发是从70年代开始。1970-1979年的10年间,沃尔玛销售收入从4429万美元增至12.48亿美元,净利润从165万美元增至4115万美元,门店数从38家增至276家,一跃成为最年轻的年销售收入超10亿美元的零售公司。到了1982年,沃尔玛的门店数量已经到了491家,是1970年的15倍。 为什么79年代沃尔玛能获得比60年代快得多的发展速度呢?很多人看企业发展史,大部分都只关注他们做了什么,创始人如何英明,往往忽略了当时社会大背景。实际上,沃尔玛的爆发与当时美国社会大趋势上的变化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稍懂美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这短短的12年里经历了4次经济危机,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滞胀”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失业率大量增加,同时还会发生通货膨胀。换句话说,美国人在这个时期,整体消费能力几乎呈双倍的下降。自然,美国人民这段时间里对日常用品的价格就变得敏感起来。 这便是打着“天天低价”招牌的沃尔玛迎来的历史机遇。机遇或者说“势”,是再精明的企业战略都求不来的。此后,沃尔玛开始进入了一个以技术升级来维持“天天低价”这个核心优势基因的进化过程。 5 20世纪80年代初时,其他零售商还在开始计划怎么利用IT系统。沃尔玛就在行业内最早使用条形码和电子扫描器管理商品(1981年),最早将卫星用于零售业(1983年),最早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1985年),最早使用无线扫描抢(1988年),较早采用EAS电子防盗系统。 另外值得特别提及的是,沃尔玛在1983年竟然花2400万美金发射了私人卫星,这与大众对山姆·沃尔顿“吝啬”的印象大相径庭。在当时,全球范围内哪怕是拥有卫星的国家都还少之又少,何况一家私人企业。在此基础上,沃尔玛又连续共投入7亿美元,终于在1987年建成了卫星网络系统。 说到这里,我想给一些天天喊着“成本控制”的企业一个提示:成本控制的本质不是为了省钱,而是看投入的成本是否可以转化为核心优势。否则企业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可能将企业带入了一条无法挣脱的泥潭。 借助这套系统,沃尔玛的上千家店之间可以快速沟通,了解每天的销售情况、查到当天信用卡入账的总金额,以及任何区域任何商店甚至任何商品的销售数量。该系统又和美国最大的私人运输车队沃尔玛自有车队配合,使得沃尔玛总部、分销中心和各商店之间可以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实现分店能够通过自己的终端与总部进行实时的联系。这使得员工得以更高效地做好工作,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让沃尔玛拥有了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