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地铁集团: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2)
时间:2023-05-19 09: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1)全国首创“非开挖”地铁车站。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延安路华山路口下方的上海14号线静安寺站,施工难度之大、限制之多、技术要求之高,堪称空前。如果按照传统做法进行开挖,势必会影响原来的桥架和桥墩,带来安全风险,并且会对周围的交通、办公和居住带来严重影响。为了保证车站上方城市主动脉延安高架的正常通行,工程人员创造性地采用非开挖顶管工艺,在车站两条站台层隧道及一条站厅层隧道分别运用矩形顶管开展施工作业,在不封路、不影响道路运行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建造效率,成为国内外首个运用矩形顶管隧道建造的地铁车站,也是国际首例软土地区中心城区大顶管非开挖工法施工地铁车站。该站的科技创新和显著成效得到了国际隧道领域顶级专家认可,成功斩获2022年第八届国际隧道协会唯一一项超越工程大奖。 (2)光伏发电,能源更清洁。上海浦东新区的龙阳路基地,是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7号线和16号线的交汇站,地铁车库的屋顶用约1.3万块太阳光伏板构成,为列车提供绿色清洁电能。该项目于2019年底并网发电,次年即实现全年400多万度的发电量。上海地铁早在2008年就开始开展太阳能利用相关技术研究,目前已有10余个车辆基地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并网,建成了行业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2022年全年发电量超4000万度,占比超过上海地铁全年用电量的1.5%。 (3)标准引领,推动地铁行业绿色发展。上海地铁始终坚持标准引领,牵头主编了多项绿色标准,用绿色标准规范绿色地铁建设。比如,17号线诸光路站在设计、施工建设、设备选型等环节都关注能源的再生利用,将绿色理念融入全过程,是亚洲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认证的地铁车站。具体来讲,在设计阶段,通过创新性地设置贯通式大中庭并配合采用高反射率和高隔热性能的天窗玻璃,一方面大面积引进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另一方面有效遮挡辐射、避免产生热岛效应;施工阶段,不再将施工产生的渣土作为垃圾、造成污染,而是通过创新工序工艺,将渣土循环用于修路、回填和修固地基、变废为宝;在运营阶段,通过站内布设的200多个传感器、智能调控站内环境、有效降低用电,通过环保建材让乘客感受健康舒适的乘车环境。 3、数字技术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十三五”时期,集团积极推进“三个转型”战略,集团开启了全专业全维度的数字化、智慧化应用的探索,以期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安全地铁、人文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智慧地铁”的建设目标。具体而言,集团探索实施了“网络级视频监控平台工程”“智慧地铁建设模式研究”“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工程建设管理平台”“智慧车站示范工程”“智能运维示范工程”等项目;系统性提出“智慧地铁”的定义及顶层架构,发布了行业首个《智慧地铁建设与发展纲要》;打造了行业首批的智慧车站试点工程。集团坚持数字化运维,以提升地铁施工的安全系数、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如,通号数字化系统使得行车系统异常检测成功率达到95%以上、关键设备漏报率控制在0.5%以下,列车延误率下降1/3)。 针对“绿色地铁”,集团同样认识到能源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学习国际有关能源利用综合管理平台的先进经验,申通地铁集团对早前建成的国内首个轨道交通环境能源监测平台进行了全方位功能升级,以深化企业日常节能管理、维护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并最终降低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能耗。 四、成效与反响 上海地铁始终坚守“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轨道交通发展定位,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为指引,以科学降碳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与管理赋能为手段,在规划、建设、运营和经营中积极引进、吸收和推广先进节能新理念、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全面提升绿色低碳能级。2006-2021年间,上海地铁累计二次节电超16亿度,折合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6万吨。自1993年上海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与传统公共交通相比,上海地铁同等运量下节约标准煤10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95万吨,相当于种植森林760平方公里,绿色生态效益显著。 五、集团未来的思考 1、面向未来,申通地铁集团的“绿色低碳发展”还存在哪些相关挑战及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