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朋友都阳了,感觉下一个就是我”(2)
时间:2022-12-17 22:11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插件 点击:次
适度的焦虑,是在保护你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种预期性焦虑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焦虑源于“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 对于未感染的人来说,“感染”的后果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而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都不一样。 对不确定性容忍度太低的人来说,感染新冠的未知非常可怕,担心会让自己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尤其是有“软肋”的人,很容易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 “万一我的父母,就是那个得重症的小概率人群呢?” “我不是担心自己,只是害怕肚子里的孩子会受影响……” “妻子本身就有基础疾病,万一这个病真的给她留下后遗症呢?” 而为了快速解决面对新冠感染的不确定性,有的人会采用2种极端方式。 一是回避。 比如在疫情放开相关的新闻评论区里,有很多人会强烈要求“恢复管控”“恢复常态化核酸”等。 他们觉得,只要继续管控,一切不确定性后果都不会发生。 二是摆烂躺平。 “反正早晚都要阳,不如早点主动阳,还能避免医疗挤兑”。 这几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也看到有些人在外干脆不戴口罩了。 他们觉得等待感染的过程是痛苦的,宁愿提前选择确定感染的后果。 当然,这种焦虑不完全是坏事。 适度的焦虑,其实是来保护我们的。 弗洛伊德认为,当人们面对挫折时,心理上会出现本能的应激反应,比如压抑、否认等。 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内心的安宁。 如果你在这段时间感到恐惧、焦虑、压力,其实是你的身体在建立防御机制,来为接下来的生存和安全感做准备。 比如激发你的主观能动性,适度准备药物和防疫用品,主动调节心态等,更好地适应防控放开的环境。 如何打破新冠焦虑? 1、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在过去长达三年的防疫中,我们是被动的。 比如:去哪里做核酸?感染了新冠怎么办?隔离后物资哪里来? 这些问题,都有人做主。 如今,我们像一个从“大家庭”里分离出来的“独立个体”,要主动为自己负责: 可以去KTV、电影院吗? 能送孩子去学校吗? 可以去旅游吗? 阳了要如何居家隔离?如何自愈? 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选择都只能由自己决策。 当你有了这个意识,便会更加谨慎地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注意,放开不是躺平,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要做好这 4 件日常小事: 继续提高防控意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社交,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在外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