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安全法》到《网络安全法》
时间:2018-04-29 21: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财新网】(专栏作家 魏永征)《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17年6月起实施,被称为我国网络领域的一部基础性法律,也是我国传媒法领域的第一部法律。而它同时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部重要法律,被认为是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的一部主要配套法律。虽然这两部法律位阶相同,但存在着源流种属和配合依存关系,它们都是习近平同志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体现和实施。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创造性发展 我国曾于1993年制定《国家安全法》。传统对国家安全的理解,主要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受威胁和侵犯。在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此法主要任务是防范和打击境外和境内外敌对势力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从事间谍活动;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等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其保护客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实施机构是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并就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和权利、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法律制裁作了规定。20余年间,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和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我国国家安全的形势日益严峻,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领域安全日益凸显。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十八届党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2014年4月在国安会成立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宣告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习近平提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他列举了十一项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强调要构建集各项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他提出兼顾“五对关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他要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来衡量,1993年《国家安全法》主要只是规定国家安全机关的职权和反间谍斗争,涵盖就小了。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4年11月审议通过了《反间谍法》,同时废除了1993年《国家安全法》。此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已经提出了新的《国家安全法》议案。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法定三审程序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并且当即实施。 这是一部完整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法律。其中将国家安全定义为“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第二条)这个定义当然适用于我国所有法律文件中的“国家安全”概念。按此定义,国家安全既包括政权、主权、领土这些传统事项,还要延伸到民生、经济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等问题;既要求没有现实的危险和威胁,又要求具有持续保障的能力;此类威胁既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任何一个领域里如果出现了安全隐患,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全利益,都必须予以防范和制止。所以该法直接采纳了习近平的提法: “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第三条) 新的《国家安全法》就维护政治、人民、国土、军事、经济、金融、资源能源、粮食、文化、科技、民族、宗教、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安全,以及防范、处置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作出了规定,第二十五条就是规定网络安全的: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迎接《網絡安全法》的到來
- 下一篇:王菲章子怡为什么身价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