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花边资讯娱乐

斩获科学大奖的华农教授张启发,一直在操心粮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8日讯(记者黄琪 通讯员陈琳琳)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9月8日在北京公布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因系统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状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斩获科学大奖的华农教授张启发,一直在操心粮

  三位获奖人分别为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

  成就产生很大国际影响

  张启发,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继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后,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创造性地构建了水稻“永久F2群体”,阐释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并首次发现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显著地降低了杂交育种的随机性,极大地拓展了杂种优势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这是他此次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主要原因。

  一个多世纪来,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国际生物学界备受关注。张启发院士的研究结论有助于结束国际上长达一个世纪的关于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争论。

  除了这一成就之外,张启发院士广泛为人们所知的另一成就是,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的构想和目标,为水稻遗传改良指出了新的方向。

  今年7月,张启发院士在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师作交流时谈到,他认为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病虫危害与农药滥用的问题。

  有报道指出,我国主要农作物中,水稻受病虫害的危害面积最大。2005年湖北省农业厅植保总站做了一次大型对比实验,发现在不打农药的情形下,粮食收成仅有20%。而过去35年内,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与农药化肥用量都显著地增加,农药化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了我国第二次绿色革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数年的实践与酝酿,在张启发院士等人的推动下,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应运而生,经过开展“863 计划绿色超级稻( GSR )项目”,联合全国六大生态稻区和全国27家科研单位,通过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等,力求培育出少施化肥、少打农药、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

  张启发院士说,他理解的“粮食安全”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粮食总需求与粮食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这也是张启发院士从事研究的根本动力。

  他还说,新时代人类对食品的需求,除了能量、营养和美味,更注重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水稻现在面临着新问题,即水稻产能过剩,卖粮难、粮价低、效益差,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改革。稻米的增值之路,要从减产能、普绿色、保安全、美食味、特营养一步步做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稻米之路尤其如此。

  截至2017年,张启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等研课题50余项;

  截至2017年,先后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截至2018年2月,张启发出版中英文著作3部,在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发表论文200多篇;

  截至2017年,张启发申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参与培育了一批水稻优良新品种,其中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7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专家、院士”一栏这样评价张启发:

  张启发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作物改良,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并实施了“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战略构想,为推动“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和产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专注于水稻功能基因组、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基础等研究工作,取得系列重大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中国植物基因组和农业生物技术主要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张启发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导论》、《创新双百科研案例课题》、《基因组研究与作物遗传改良》等课程。2016年起,华中农业大学《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作为研究生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开课,张启发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学术道德委员会主任,担纲第一讲。

斩获科学大奖的华农教授张启发,一直在操心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