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體時代網絡安全隱患與治理策略(2)
时间:2018-07-25 16:3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公眾成為大數據面前的“透明人”。大數據有幾個顯著的性質,其是海量的、多類型,低密度信息的聚合物,同時生成速度與更迭速度快,具有充分的價值[3]。公眾在互聯網中留下的痕跡已可用以計算個體的行為特征。當公眾在使用電商網絡購物時,所有的訂單都進入大數據分析的數據庫之中﹔當公眾在搜索引擎上搜尋信息時,公眾的行為偏好也被完全記錄下來﹔社交網絡的每一條言論,每一次轉載,公眾分享的生活日常,也都進入數據庫之中,成為評判分析公眾個體的必要元素。 公眾個體成為智能節點。智能媒體時代講求人機交互,公眾的個體生理狀態能被AI獲知,公眾的喜怒哀樂表現在身體上的特征也化為數據,人的本身成為智能節點,能夠承載與傳輸大量的信息。傳感器技術發展迅猛,小型化、多樣化已成為其主要特點。智能媒體時代的硬件設備普遍攜帶多個不同功能的傳感器,除已普及化的攝像傳感器、重力傳感器、GPS衛星定位系統,公眾的指紋、心率、虹膜甚至細化至身體脂肪含量,目前都有相應的傳感器原件可以檢測,獲取到公眾不同時期的生理特征與身體狀況的信息,服務商可以推送相應的服務。智能音箱與AI的搭配推動了個體成為智能節點的進程,Amazon推出了“Echo”,蘋果推出了“HomePod”,小米推出了“小愛同學”,擁有智能管家已不再是電影裡的幻想。電器智能化下的今日公眾可以通過語音指令控制空氣淨化器、空調、電燈等設備,智能音箱也在記錄公眾的生活習慣,分析公眾的性格特征,公眾可以隨時在家中口述一段信息指揮AI分享,或讓其遙控攝像頭錄制直播視頻,依靠著智能媒體時代下完善的物聯網系統,作為個體的人類本身,已能更好地融入網絡中接收信息與創造信息。 三、智能媒體時代下的安全問題 首先,網絡成為公眾戾氣釋放地。智能媒體時代的網絡已成為公眾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公眾對在虛擬世界中分享現實生活早已習以為常,但公眾擁有喜怒哀樂的多樣化情感,因智能媒體時代的網絡仍然帶有一定的隱匿性,不合理的負面化情緒釋放在智能媒體時代的網絡中越發常見。同時,智能媒體時代公眾的信息被輕易搜索,網絡暴民的出現常常將戾氣釋放至個體身上,智能媒體時代的網絡暴力事件頻發,人肉搜索就是其中一項。雖然人肉搜索變相促進了事實真相更快地出現,並能在一定程度上對違法行為產生威懾,但在實際行動時,公眾存在跨越法律紅線來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4]。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在2014年5月29日發布一款人工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並取名“微軟小冰”。“小冰”作為AI機器人,通過學習漢語使用區近七億用戶的語言數據,形成了自己的獨有語言庫,可以與人類進行對話,同時在日常與個體的對話中,採用了機器學習、模擬人類神經網絡等技術。也就是說,通過不斷的交流,“小冰”也在不斷地成長,但在與人類學習的過程中,小冰也收到了大量無用的垃圾信息與不文明用語,對其思考的方式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導向作用。 其次,智能媒體時代的個人隱私越發難以維護,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得到很多敏感信息,但目前的大數據安全防護措施並不完備。使用大數據分析用戶行為模式的企業在四種環境下可能產生泄露,分別是採集環節、錯誤使用、重復利用、未經允許的信息提取[5]。不安全的數據接口也可能使第三方從企業的大數據信息庫中獲得公眾敏感信息,部分無職業道德的員工也可能跨過法律紅線提取用戶數據牟利。外部沖擊是指由於大數據信息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網絡“黑客”轉變犯罪方式,早已從簡單的勒索病毒發展至攻陷大型企業的大數據庫,用以從事更多更廣范圍的違法活動。而目前的大數據隱私保護存在缺陷,大數據分析採取主動式嗅探收集信息的方式,使得以往的被動隱私保護策略不再適用,作為提供數據的信息源的公眾缺乏防御意識。2017年6月1日順豐速運與阿裡旗下的菜鳥裹裹因用戶快遞身份數據信息接入產生分歧﹔2015年3月,京東曝出大量用戶機密信息被盜取,但發生大數據信息泄露事件后,僅僅發布了道歉聲明,缺乏較為完善的事后應急措施,產生了較為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认清安全形势,加强防范措施
- 下一篇:湘煤湘永公司制定2018年安全奖惩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