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建设三板斧:从那些刷爆朋友圈的事故说起(2)
时间:2018-06-28 20:2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指攻击者或是攻击团体利用网站漏洞进行注入、攻击、窃取、篡改等手段对企业信息进行破坏;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内部人员误操作导致的数据风险或是外部人员通过内部人员、内部设备发起的攻击行为。不同的风险分类,有不同的防御方法。 另外,风险还包括重要系统、数据库未建立健全备份验证机制、缺少高可用支持等。 (2)风险生命周期管理 风险采集主要是指通过渗透测试、网络安全设备扫描等手段,对企业IT系统、电脑终端等设备进行按计划定期扫描,采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漏洞。重要系统及时备份和验证备份可用性、核心系统缺少高可用集群方案都是在风险采集过程中作为风险源进行统一采集和管理。 风险识别主要对采集上来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和建立起风险的生命周期,以便实时跟踪风险处理过程,避免遗漏和长时间未响应。 风险管理,通过对各种类别的风险进行学习,了解各种攻击原理和攻击手段,对企业已有的IT系统和各个客户端进行风险采集,对于采集上来的风险进行逐一识别,建立风险生命管理周期,解决掉风险源,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 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结合自身对风险类别、原理和危害的深刻认识,可以让企业信息安全做到一定程度的风险可控、损失可控,不至于在信息安全事件面前一脸茫然。所以,建立企业信息安全首先要做好对风险的管理,知己知彼,方可在企业信息安全防守上游刃有余。 2、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主要是企业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企业信息安全体系一般来说包括安全架构、安全策略、安全技术和人员管理。安全架构主要是对企业结合软硬件设备和网络划分进行的信息安全架构; 安全策略是安全体系的核心,主要指包括对软硬件设备、网络、服务器、应用、数据库、客户端等IT主题日常工作的安全规范至安全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后续所有安全体系的落地都依赖于安全策略; 安全技术主要是对安全策略逐条分解,制定相应的细则规范和实际落地; 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组织架构、人员、培训等相关管理。 通过架构、策略、技术和管理组成信息安全体系并作为公司信息安全建设指导性文件和具体落地方案,为公司安全建设指明方向和奠定落地基础,做到安全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1)安全架构 安全架构是指与安全相关的软硬件设备进行科学组合架构,建立起公司信息安全技术架构。包括网络设备、网络区域划分、云防护、防火墙、IPS/IDS、WAF、审计、日志服务器等等,较完善的安全架构示例如下: 上图为一般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信息安全架构。 云防护系统 首先是互联网接入层,将流量引流至云防护系统,作为整个安全技术架构的第一层防护,将外来访问流量做第一层清洗。云防护一般具有云WAF、抗DDOS、抗CC攻击、防篡改等功能。尤其是企业信息安全等级要求比较高的企业和网站,重要保障期间防篡改功能非常重要。 但是使用云防护也有一定的风险,主要有三: 流量首先进入第三方云平台,与云节点关系多少有关系,对网站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核心紧要的数据因为经过第三方云平台,一定程度上有泄露的风险; 云平台一般作为遭受攻击的重灾区,出现任何故障,对网站的正常访问有一定的影响; 基于以上三点,在选购云平台的时候,一定要采购云节点较多且技术较成熟的大平台;另外数据的传输使用HTTPS加密传输,避免数据被窃取;同时在部署云平台的时候,做好Bypass的部署方式,当云平台出现任何故障,将流量直接引至防火墙,避免受影响。 云防护之下是多链路接入防火墙,二者之间有时会加入一层硬件抗DDOS的防护设备做抗DDOS攻击,同时一般也会提供链路负载的功能。 防火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IP技术专栏
-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问题探索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