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imtoken

瑞郎海啸,交易商感受像“9·11”(瑞郎冲击)(2)

  2010年初至2011年9月底,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演化,作为传统的避险天堂,大量欧洲资本流入瑞士,进而推升瑞郎汇率。由于瑞士对欧元区的货物和服务出口约占其总出口的一半,瑞郎升值将极大地影响出口商和旅游业的利益。

  为阻止瑞郎继续升值给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瑞士央行于2011年9月宣布,将瑞士法郎与欧元的最低比价定位在1.2瑞郎兑1欧元。只要市场需要,瑞士央行就会通过抛售瑞郎购买欧元的方法打压本币汇率,以防止本国贸易竞争力下滑。

  在随后3年多时间里,瑞郎对欧元汇率保持稳定。就在2014年12月18日,瑞士央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并表示准备无限量购汇,以捍卫欧元对瑞郎1.20的底线。

  然而为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瑞士央行突然改变了立场呢?

  一些市场分析师认为,欧洲央行预期一周后大规模购买国债,标志着首次发出明确的全面量化宽松(QE)信号,欧元供应量增加可能导致欧元进一步贬值。

  在市场普遍看贬欧元的情况下,人为压制汇率的成本很高。在过去三年,瑞士央行购买了大量以欧元计价的资产,这已导致瑞士外汇储备截至2014年11月底膨胀至4600亿瑞郎的创纪录水平,超过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与2011年8月份时相比翻了一番,这导致瑞士央行越来越难以捍卫汇率上限。

  “随着欧元的不断走弱,瑞士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大量欧元已经失去了价值。”马里奥·辛格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此外,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正分道扬镳,欧洲央行即将推行QE,而美联储趋向收紧。这意味着今后趋势是欧元走软、美元走强。浙商证券指出,在欧元对美元持续贬值格局下,维持一个“近似固定汇率”必然使得瑞郎对美元也持续大幅贬值,在联储加息预期下,资金流出压力明显加大。

  在瑞郎引发的“海啸”中,投资者应如何应对?瑞银财富管理全球首席投资总监马克·海菲尔建议投资者保持冷静,全球其他央行表现出更多的宽松意向,能源价格下跌有可能推迟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加息的时间点。与此同时,全球增长依然稳健,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全球风险资产。

  而马里奥·辛格认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此次瑞郎事件导致投资者购入避险资产,比如日元或者美元。因为这两国的货币政策更加清晰。“在现阶段,投资者需要注意市场行情是风险喜好还是风险厌恶。与此同时,投资者还要留意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分歧。”

  行业大洗牌

  事实上,在外汇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黑天鹅”事件。

  1992年,英国国内经济疲软,但是为了加入欧洲汇率体系,英镑将兑马克的汇率定在2.95的高位。包括索罗斯在内的投资者认为英国经济无力支撑这一高位汇率,动用大量资金做空英镑。两天之内,英国政府动用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救市,依然未能阻止英镑的暴跌。

  1992年9月16日,英国政府宣布政府将不再履行汇率波动范围的维持义务,将从欧洲汇率机制中撤回英镑。那一天是“黑色星期三”。

  1997年7月2日,与美元汇率挂钩的泰铢在华尔街巨量对赌盘的压力下,无法继续耗资美元维持汇率稳定,最终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导致单日泰铢兑美元汇率狂跌18%,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

  马里奥·辛格指出,在这两次事件之中外汇市场都损失惨重。“外汇经纪商必须从中吸取教训,实行更严格的风控措施以及更好的策略,以避免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

  过去15年间,零售外汇交易蓬勃发展,吸引散户将自用资金投入这种交易时间长、费用低,而且要冒高风险获得相对低收益的交易中。

  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调查显示,全球每日近2万亿美元的现汇交易中,零售外汇交易占近4%,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几乎没有零售外汇交易。

  如此小的比例意味着零售外汇交易对金融体系构成的风险有限,但零售交易商承受巨亏的能力要比银行小很多。新西兰、中国香港、英国和美国的监管当局表示,在得知波动性和亏损情况后,他们在对交易商和银行进行检查。

  方荣立认为,此次瑞郎事件也导致外汇行业即将迎来重新洗牌甚至用户资源的再分配,“只有那些严谨、正规,遵守金融风险管理准则的外汇经纪商才能在新的竞争格局中重新崛起。”方荣立说。

  金融脆弱性加剧

  事实上,瑞郎事件爆发后不久,1月21日加拿大央行也意外地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0.75%,导致加拿大对美元暴跌200多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