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这五年,到底在憋什么大招?(3)
时间:2024-03-28 11: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现有的基础设施虽然很贵,中间有大量的清算网络,但这个巨大的系统已经建设了几十年了,边际成本是很低的。我们现在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个人和商家分摊的成本很低。区块链也要经历这个过程。前几年花旗等银行的区块链联盟就做不下去了,因为成本太高了。 我现在更关注央行的二层结构怎么玩。这里是整个社会商业模式的重构,数字真正成为资产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会有幸见证。 古千峰:已经有了。关于二层结构,打个比方,这个系统就像一条八爪鱼,身子是一层,脚是二层。这些脚是由某一核心企业(央企或民企龙头)和无数相关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还有些脚由银行、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组成,之间实现信息分层级共享。 除了信息共享之外,再把目前使用的传统交易与信用工具,如支汇本票、应收应付、物权凭证、资产凭证、合同等都用数字货币进行结算。 刘明:我不相信央行的这套东西真的能匿名。估计跟微博一样,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如果一个账户可以选择匿名交易,也可以选择不匿名交易,那本质上一定是不匿名的。因为你的资金账户一定有个存储地址,读取这个地址就能知道你的信息,这就是实名交易。你的钱能在匿名地址和不匿名地址之间无缝切换,我是不理解怎么做到的。 乔治盛:金融脱媒是非常乌托邦的事情,涉及的意识形态、技术变革、文明历史,应该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我更愿意相信有一个虚拟的小的原生乌托邦,不停做社会实验,这也是目前看起来我觉得区块链对现实社会的主要价值——原生乌托邦。 孔华威:是社会实践的大场景。国家级的KYC这件事,好像很矛盾。如果真是走现金替代方案,就不应该进行实名验证......另外,我再说一个观点。每次活动上都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数字世界,真的就只是互联网而已,而区块链只是互联网的升级而已。 刘明:其实币圈根本不应该关心这个,无论是央妈的数字货币还是Libra。不能炒的币,你关心干嘛,要关心技术的话,随便哪个书店一架子的书,自己去看。 区块链如果不是为了保持去中心化,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联盟链之类的根本就不是区块链,只是加强版的分布式数据库而已。凡是节点不能自由加入的区块链,都是假区块链。 圆桌第七问 为了避免货币超发的情况发生,央行将DC/EP限定于M0(现金),同时央行在竭力避免DC/EP对现有实体经济(线上支付等)产生冲击,央行对加密货币技术的采用是否过于保守,是否在引导公众注意力远离区块链,甚至扼杀加密货币? 乔治盛:其实我们政府治理国家是很有智慧的,口子都没有关上。治理是很复杂的事情,一杆子打死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DC/EP 的问题是内部治理的问题,不是冲击与不冲击的问题。怎么实施,怎么平衡原有金融架构体系的利益是更大的问题。 央行是有智慧的,告诉大家方向了。我们国家房地产350万亿,加密资产才多少。央行提数字货币,我觉得是认可,认可比特币(数字资产)的价值,也是应对和震慑。 刘明:央行数字货币真的能替代M0,也就是现金吗?完全不可能。 假设真的有这样完美的匿名技术,领导也真的在推了。大家都知道,比特币如果私钥丢了,钱就没了。现在一个老大爷把央妈币丢了,找央妈要钱,央妈说这是匿名的,我也没办法,你觉得会怎样? 从维稳的角度来讲,这种币就是不合格的,因为老百姓不理解啊,你央行出的币,我丢了个密码怎么就没有了呢? 区块链的精神是什么?大家可以去翻比特币的白皮书。所有的电子货币,当时有egold,ecash等,这些最终是怎么死的,要么中心化跑路,要么被监管抓了。实在没办法,中本聪想到一种在去中心化情况下的转账系统。区块链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牛。 现在央妈出了个币,它天然就是有中心的,这个不需要解释。那它要区块链干嘛呢?实际上就是叠床架屋,另一套清算系统。这种币不可能真的匿名,只能是实名,既然是实名,那它取代不了现金的使用场景,左右都是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