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这五年,到底在憋什么大招?
时间:2024-03-28 11: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让人感到猝不及防。7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国务院已经批准央行研发数字货币;7月18日,在被问及Facebook Libra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中国自己也可以发行这样的货币”;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表示,央行数字货币(DC/EP)已经“呼之欲出”。 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其实并非一朝一夕。经过五年的酝酿,央行对DC/EP的定位、管理、技术选择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也明确了一些细则,国内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发力显而易见。但是此次央行提出的DC/EP与“正统加密货币”之间有多大的关联性,DC/EP又会对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本期哔哔圆桌派,我们请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起点资本合伙人孔华威、Mykey CEO乔治盛、自称为“归零币投资人”的刘明、Muse Network Foundation发起人&亚洲区块链基金会董事郭小川,以及伦萨学院院长古千峰来和大家聊聊央行数字货币。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圆桌大咖秀: 圆桌第一问 最近央行推数字货币又成了大家追逐的热点,而且好像来得特别快,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也表示,从去年开始,相关人员就一直在加班加点做相关系统的开发。各位大佬觉得,央行“赶工”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孔华威:去年7-8月左右,吴晓灵来上海调研时,我冒大不韪说"无币区块链是耍流氓",她没有吃惊,来的一行专家也没吃惊,所以可以说,央行在这方面是有技术准备的。 不过这次提出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是Libra造成的,内部都统一了,必须发币,不发币就被美国抢占先机了。而且这个时候,是由央行,而不是和Facebook对等的微信来发布这件事,似乎在格局上,我们有"优势",层面更高。 之前有很多民间的“一带一路币”在这个时候被"倒逼"出生了。(不过后来各方出来解释的时候,好像把它限制在国内用,用作"现金",那就失去了很多"想象力")我觉得这对数字货币、钱包的普及,都有好处。 很多事情,都是倒着的。比如房子,先廉租,公租房,后商品房,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困局。数字货币可能也是这个逻辑。实际上,应该让国外人玩我们的人民币数字货币,然后14亿人加入,去国外花人民币数字货币,这是顺的。但是目前看来,国家的出发点是数字货币先做到更加透明可控。 不过,因为用上了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所以我个人是支持人民币数字货币的。 圆桌第二问 说到央行数字货币(DC/EP),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或者说各位印象最深刻的点是什么? 郭小川: 我这次看到副司长的演讲,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先引用一下。 “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 ” 这两句话给我两个认知。第一,央行数字货币支持可控匿名,也就是说央行是支持匿名交易的,用来替代现金。这起码刷新了我对于过去央行金融体系设计的认知。我对于国内金融体系对隐私权的保护有了信心。 第二,支持无网络支付。这是超越大家对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认知的。其实在13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比特币无网络支付方案,不过最终没有钱包去真正落实这个技术方案。央行数字货币能做到这种程度,不得不说,让我很惊讶。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意味着要用区块链技术。所谓的“不一定用区块链”的说法,可信度就不高了。 圆桌第三问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央行数字货币(DC/EP)旨在取代现金,但是电子支付很显然已经在取代现金了,你们认为DC/EP的推出是否有必要呢? 古千峰:从目前比较可靠的消息来看,现在的电子支付主要用于2C业务,2B业务仍旧走银行路径。DC/EP会以2B为主,也就是贸易与金融。这个思路从周小川行长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变化,而且越来越清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