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这五年,到底在憋什么大招?(2)
时间:2024-03-28 11:4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说得简单点,这就是一个人民银行发起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它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做了,也有过公开报道,目前的试运营主体是:人民银行贸易与金融区块链平台,简称PBCTFP,背后是人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这是该所唯一的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据报道,目前上面跑的贸易量已达300亿,对接的企业都是500亿年交易额的龙头企业。 这个平台可能包括四个部分:供应链、金融、监管和跨境。供应链就是贸易与物流,金融就是借贷,监管就是工商税务海关等,跨境就是跨境结算。 搞这个平台的目的是:结合中国企业所有制的特殊性以及经济发展现状,建立国家级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将数据流和资金流打通,有效传导信贷,刺激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并借供应链的长尾效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央行牵头干供应链金融有多重要呢?我来说下自己的经历。 我干了15年外贸,服务上海东方国际集团。这个企业当时是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老大,很有钱,银行也愿意贷款,但是无法把授信传导到下面的工厂,很多工厂都要靠高利贷过桥周转资金。而我们这则是有大量资金沉淀着。因为互相之间的合同、票据、应收应付可能会因为利益,合作造假。 这个问题到目前还很普遍。很多大的龙头企业建立起了供应链系统(不一定用区块链技术),但是无法打通银行、票据、产权等市场,是跛脚鸭。现在央行牵头搞供应链金融,甚至以后可能会发行数字货币,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数字货币将有助于实体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助于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是当下金融领域的大工程。 但是CBDC(央行数字货币)和币圈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该炒的炒,该割的割,该盘的盘,币圈游戏继续玩。虽然CBDC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数字货币,但是他对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家庭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玩的“币”。 圆桌第四问 DC/EP要满足这些需求:电子支付、匿名、30w及以上TPS。目前来看,电子支付要能实现信息匿名,似乎只能采用区块链技术,要达到30w以上的TPS,现有的公链是否有机会? 古千峰:目前双层架构的DC/EP暂时不会对区块链技术有强制性要求,对匿名性是选择性要求。一层抛接口,二层供应链、银行以及监管单位对接接口,不限技术。事实上,目前已经在对接央行平台的企业、银行,甚至监管机构中,既有做服务器架构的,也有做区块链架构的。 但未来,肯定都会用上区块链架构,因为里面涉及到银行对供应链的信任问题。由于这个项目是央行起头的,不跟进的企业会很惨。惨到什么程度呢?以后不上这根链网就贷不了款,和主流生意没关系。 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二元化已经很严重了,这个数字货币二层架构设计与经济结构相符。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我认为这是个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我在朋友圈说:一个巨大的全局性红利已经来了,抓的准,一年从零开始直接做到上市。但问题中说的公链不一定有机会,联盟链机会会很多。另外,技术是其次的,业务资源最重要。 孔华威:我觉得联盟链和公链会模糊,当联盟链节点多了,就"公"了。 圆桌第六问 央行数字货币(DC/EP)似乎是一种基于央行信用背书的稳定币,你们认为,其与Libra相比孰优孰劣?相对于现有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以及原生的加密货币,DC/EP有竞争力吗? 乔治盛: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跟Libra相比有没有优势。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货币的影响力基本就是这个国家的影响力。就像刚刚老孔说的,一带一路币其实是中国文明和经济的输出。这个世界上共产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集体主义相对于自由主义,其实还是相对劣势的。 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国家的朋友圈较小,共识也较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央行要996的原因,要快速发展,至少也要秀秀肌肉。技术上,我觉得没什么大问题。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有一个全球最大的市场。 第二个问题是,和现有支付方案相比是否有竞争力,我认为没有竞争力。央行领导也说了,先解决30w TPS的问题,再跟我说C端的事情。 然后是商家和用户体系上的问题。区块链的特点是信息确权。但是在C端上,这不是最大的问题,成本是最大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