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摆脱“圈层型”扩张梦魇?(3)
时间:2024-03-14 15: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新加坡组屋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与其规划始终要“留白”的理念一脉相承,为规划前的充分讨论和开发后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再以榜鹅新城为例,Stephanie的团队采取的是片区式规划思路——未开发地区将用于未来调整。尽管这些地区的轻轨站已修建完毕,但依然维持关闭状态,直到其周边配套完成后,才会加入运营。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现有开发中为未来留下“锁眼”。据Menon介绍,在新加坡商业中心乌节路地铁站,预留了一种叫作“敲除板”(Knock-out Panel)的结构。对于晚于地铁站修建的购物中心或其他建筑来说,可以直接敲除这一结构,在最小化影响前提下,接入地铁站。 “强政府”,不等于“弱市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新加坡在背靠轨道交通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显得充满动感且不失区域特色。但一切的核心,还在于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根本遵循。 HDB中心所在的大巴窑(Toa Payoh)地铁站,距乌节路仅三站距离。即便是工作日下午,站前商业体中也人流如织。商业体中亲民的服装品牌、电子商品店、与通过整合路边摊形成的“美食广场”构成了主要业态;而在地铁站另一侧,是一个宽敞的公交集运站——这两种功能几乎构成了新加坡大部分社区型地铁站的“定式”。 大巴窑站前商业体 图片来源:杨弃非 摄 “TOD理念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应该是人有什么需求,就如何打造。”顾清扬指出,以地铁站为中心打造的社区,自然需要匹配当地需求。所以并不是每个纳入TOD发展的地铁站周边都一定是大型商场,也可能是小型商铺集合,还可以是一个社区医院、一所学校。 一个地铁站具体应该放什么,基本上都能在规划中找到答案,这主要源于新加坡“强政府”规划模式。与此同时,在规划的每个细节中,市场的声音也很“响亮”,因为这些声音代表的就是人的需求。 比如,在新城选址时,更多依靠的是供需关系科学的调研与专业计算,而非单纯对交通、距离等因素的考量。每个区域中心的迅速发展,也都是立足于当地产业基础与市民需求。 榜鹅新城新片区规划中,包含了一所新学校的建设。Stephanie介绍,大部分新加坡学校都是公立学校,如果需要引进,基本上与教育局协商就可以实现。但要作出“引入学校”这个决定,则源自市场反馈的数据: 事实上,HDB通常会在组屋入住前15~20年就开放预定,根据预定数据获得某一地区完整的人口画像,并以此判断这个区域是更需要学校还是养老机构,或其他配套的基础设施。 “在进行规划前,我们通常还会从人力资源部获取一个地区的社会人口数据,比如工作人口占比等,我们也会与电信、交通公司合作,了解用户移动模式、地区流量,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下一步规划的基础。”黄玉山指出。 大量具体数据,让规划部门有了精确规划的底气和依据。他们甚至会详细到规划某个地区某个商铺的具体用途,到底是用作发廊还是餐厅,以此保证每个社区供需基本平衡。 在新加坡,一种普遍认知是:强政府与市场不仅不冲突,相反,由于专业规划团队的存在,让规划能够满足甚至超前预测市场的需求变化,在此情况下引导市场发展,也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 黄玉山提到,位于海军部(Admiralty)地铁站附近的新型住宅形态——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为了满足养老需求,医疗养老机构被引入站城一体空间中。但政府只给这些机构运营者30年牌照,目的是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人口结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