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摆脱“圈层型”扩张梦魇?(2)
时间:2024-03-14 15: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当城市面临扩张需求时,大部分城市诉诸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向外推开,这种‘圈层型’结构,在为城市带来集约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引发诸多城市病。”顾清扬说,“是轨道交通让城市扩张从‘爬行’变为‘蛙跳’。” 眼下,除去金融服务业最为集中、位于新加坡南侧的中心地区(Central Area),在城市西、北、东三个方向各有一个区域中心,23个新城照扇形大骨架分散排布,形成类似“星群”结构。 这种有点有面的城市形态,也进一步推动“花园城市”形成——由于新城无需连片,新城之间原始的绿地与滩涂地资源得以保全,这不仅构成新加坡“城市绿肺”,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开敞空间。根据最新规划,在人口密度高居全球前三的新加坡,到2030年,90%的家庭周围400米以内将有公园。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绿地为肺,各个新城如同脏腑,轨道交通则是联通各个器官的血管,为各类资源往来与交换搭建起畅通通道,并保障脏腑各司其职、有效运转。 在这样的体系下,新加坡的城市肌体健康且精密地成长。 规划要早,过程要“留白”要实现TOD模式,关键在于让轨道交通真正成为城市流量入口。如果私家车比行人拥有更高路权,要想让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几乎无从实现。 新加坡公路占土地面积超12%,政府通过推行汽车配额制、征收上路税等措施,直接减少了路上车辆,还通过一种电子道路计费系统ERP,对不同路段征收不同过路费,间接调整路上车辆结构。最终目标是,引导更多人从地上走进地下、搭乘地铁。 在ERP设计者Menon看来,这一套系统之所以能在新加坡平稳落地,主要归功于“提早规划”。 据他介绍,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就引进ERP前身——地区许可制度(ALS)。当时,新加坡机动车保有量还不高,市民对公共交通需求旺盛。趁这一时机,政府加深了市民对于公共交通的接受度高于机动车的印象,为随后一系列政策实施铺路。 这样提早规划和提早预见,确保了公共交通发展的时机,但仅有时机是不够的,还要做大量协调工作。 新加坡规划的时间线以50年为基础单位,在如此长的时间轴中,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况且,TOD实践中涉及部门众多,需要协调的内容庞杂,小至各方建设进度难以匹配、大到利益冲突与博弈都时有发生。要保障具体规划落地,需要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断协调。比如,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 、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滨海湾,尽管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打卡景点,但到现在仍在不断进行新的建设与调整。 基于此,新加坡设置了一套有利于“持久战”的架构。 在新加坡,几乎很难从一个部门完整地提取关于某一项规划的全部信息,因为所有规划都是各部门协作完成。 由于同样隶属国家发展部,负责概念总蓝图(Concept Plan)、总体规划图草案与区域规划的URA和负责具体市镇规划的HDB能够有效协作。而在每一个具体市镇规划过程中,HDB一般会召集负责陆路交通的LTA,以及负责绿化、医疗、学校等的各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一个委员会,由一个总规划师牵头,推动商讨。当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可能会请求相应部委给予意见,还有可能诉诸内阁,进行更大范围讨论。 一系列案例可以看出,新加坡在着眼于长远规划和灵活处理具体规划细节之间的关系。 组屋就是一个典型的“新加坡式”规划案例。超过80%的新加坡市民获益于这个世界有名的公屋模式,也因此,组屋能够有效引导人员流动,成为调整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 对于待规划的片区,HDB通常会分批次、有步骤地建造组屋。而若看单次开放房源,又通常会既包括已成熟区域,又包括新城地区。通过控制房屋供给,HDB可以帮助调整各个新城的发展步调,让“对的时间、对的人出现在对的地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