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Routers配置

金华人为什么不爱吃金华火腿(2)

事实上,中国所有火腿产区,都与金华有着类似的地理特性。不管是云南诺邓、宣威、鹤庆,贵州威宁,甘肃的陇西,都是大山中气候炎热,交通不便的盆地。对于农耕文明来说,肉食是极其珍贵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为了保存宰杀后一下子吃不完,即将快速腐败的肉,盐腌成了各地共同的选择。

但云贵地区与浙南山区有一个根本的差别:云贵高原十万大山的占地面积和交通环境,比浙南差得多的多。当地人在无法轻易向外输送腌制肉品的客观条件下,酝酿出了很多独特的吃法,比如著名的云腿月饼、蜜饯火腿、豆子火腿饭,都是山川阻隔之下,自产自销的结果。

但金华地区不同,这里距离太湖平原太近了!

秦灭六国后,在会稽郡下设立乌伤县,开启了浙中山区的“王化”进程,县址就在今天的金华义乌;而到了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将江浙地区视作基本盘,开发力度前所未有,乌伤县升格成东阳郡,大量来自魏吴攻伐前线的两淮地区百姓被移居到这里;隋统一中国后,为了南北行政管理的同步,裁撤了大量南方郡县,原来的东阳郡改成“婺州“,也就是今天的金华市区。

快速的开发为金华火腿能够成为区域特产,被来往商贾带出浙中山区创造了可能。当然,由于破碎的丘陵地貌天然缺乏地理核心,府治反复更换,也为今天金华和下辖的义乌、东阳,谁都不服气谁的内斗传统埋下了种子。

在今天金华关于火腿的传说中,宋将宗泽腌制火腿、犒劳军队的故事最广为人知。事实上,同时代李清照笔下的金华,已经是“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通衢之地。现代意义上的火腿诞生时代远早于宋,但金华火腿在宋代出名并广泛传播,是可信的。

从无奈的食品保存方式,到奇货可居的商品,太湖平原和金华原产地,对火腿的认知差异就此形成。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初金华火腿的地位,也许类似于今天中国西南的野生松茸。滇黔地区的人们觉得它炖汤爆炒都不够味道,哪有鸡枞菌干巴菌来得香;但一墙之隔并不产松茸的日本,却不惜花大本钱冷链空运,作为宁静恬淡的最高配置,身价倍增。

No.3 叁

宋代以后,随着江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北方的全面反超,江南士子大规模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并在国家的舆论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江南的饮食习惯,由此也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高濂、李渔、童岳、袁枚、朱彝尊这些明清时代有数的美食家,无一例外,都是江浙人。而他们在《闲情偶记》《调鼎集》《随园食单》等著作里,对金华火腿赞不绝口。对上品火腿的产地考证,甚至具体到了金华-东阳-上蒋这样村镇一级的范围。

文人阶层珍视金华火腿的风气,带来两个结果。一是火腿的烹饪越来越精细化,最终完全融入江南的饮食中,比如蒸鱼时开花刀,把火腿薄片夹在鱼肉里,红白相间,颜色漂亮,滋味相互浸润;再比如蒸炒甜豆、豆瓣时加入切细丁的火腿,红绿相映,并替代盐的作用……而它与金华本地的食俗则渐行渐远,再无交集。

二是火腿的制作工序也越来越讲究,被精心选择的两头乌猪最晚就在明中叶粉墨登场。

一般说来,猪的毛色,决定了肉质的肥瘦比例。黑猪肥膘丰腴,腌制后脂肪分解蜡化,鲜味十足,比如著名的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就是用黑猪作为材料;而白猪的瘦肉比例高,肌间脂肪丰富,腌成火腿后纤维明晰甜美,充满嚼劲,意大利帕尔马火腿就是典型的白猪火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