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人为什么不爱吃金华火腿
时间:2023-12-30 15:4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1982年,诗人艾青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浙江金华,参加当地作家协会组织的活动。浙江省公安厅为了艾青的人身安全,安排了警卫;金华市政府则准备了盛大的宴席迎接诗人回归故里。 生性简朴的艾青一一婉拒了家乡人民的热情。他说:“能尝尝地道的家乡味道就好”。 最终,警卫只派来一个,而摆到餐桌上的,是酥饼、汤包、鸡子馃、老鸭煲、大酵馒头扣肉、萝卜肉圆。艾青品尝后热泪盈眶:这就是记忆里童年的味道。 一桌金华土菜,居然没有出现金华火腿。 事实上,在各种场合上出现的金华美食中,作为城市招牌的金华火腿,确实存在感甚微。在当地宣传部门出版的一本名为《美食金华》的书里,火腿作为独立章节,与其他金华菜并列出现:作者也许忘记了这是一种食材,而非菜肴;又或许发现了火腿在金华菜里并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 No.1 壹 金华火腿为什么与金华人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距离金华几百公里外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金华火腿被当作一种高级食材,应用于许多精致的菜肴中,比如蜜汁火方、清蒸桂鱼、火丁甜豆、腌笃鲜。 总的来说,江浙菜里的火腿,一直被打上价值高、滋味重的标签,大多数时候,只能少量取用提升菜肴品质,否则便有辱斯文。绍兴人鲁迅,晚年曾经托人专程将金华火腿作为庄重的礼品带到延安,送给毛、周等红军领导人,表达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这种饮食审美,与大开大合,浓咸富有张力的金华本土饮食,存在着巨大的认知落差。 原产地和饮食标签的错位,最初或许源自金华地区独特的地缘结构。 浙江是一个地理与经济相关性极大的省份。北部平坦富庶的杭嘉湖地区,具有悠久的农耕传统,与太湖平原的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天然连城一体,在方言和饮食习惯上高度相关。 而杭州再往南,则逐渐进入了南方丘陵地带。支离破碎的小盆地分布在崇山峻岭之间,交通阻隔、方言多样,饮食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在越国基本盘宁绍平原被吴国入侵之后,能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靠的不光是个人能力毅力,更重要的是浙中南、江西和福建广大的山区腹地,提供了战略纵深和剽悍的兵源。 金华所在的金衢盆地,正是南方丘陵深处最具战略价值的一块沃土。 到今天,虽然江浙地区统称为江南,但以钱塘江为分界线,南北饮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异。北部水网密集、阡陌交通、物资流通发达,人们崇尚新鲜清淡的食材,和甜美悠长的烹饪手法。比如苏州水八仙、上海松江鲈、嘉兴南湖菱、湖州清水蟹…… 而在南部,因为山岭阻隔,耕地少、物流环境差,人们更习惯用腌腊干制技法,保存食物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绍兴梅干菜、臭豆腐,宁波咸齑、咸呛蟹,丽水笋干、香菇干,以及金华火腿。 从饮食逻辑上讲,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如果能吃到新鲜食材,为什么要选择腌的、干的、有霉变风险的? 今天去金华做客,当地人更倾向于端出一锅土鸡、炒上几盘鲜蔬,热情洋溢地告诉你:“这是早上刚杀的,地里新摘的,快尝尝。”至于火腿,并不在金华人待客的菜谱上。 No.2 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