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imtoken

区块链究竟让我们相信了什么?(2)

  2/3的阈值在一个所有权统一的网络中适用,即各个节点在主观上不存在恶意,可能的恶意只来自于故障、意外。而比特币试图创建一种适用于陌生个体间的点对点货币,2/3的阈值便显得过高。

  中本聪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作量证明的信任机制,即当有一笔交易被发起时,交易信息被在全网广播,任何有意于记账的节点都可以将这笔交易打包进自己的区块,同时,记账节点寻找一个随机数字使得自己所记录的区块满足一个系统要求的特征,最先发布合法区块的节点获得区块奖励。

  寻找随机数字的过程便是挖矿,而区块奖励便是比特币。整个随机数字的寻找过程是十分艰难的,通过系统自动调节难度,每两个随机数字被找到的时间间隔稳定在10分钟左右,但是这个随机数字的验证是很容易的,所有节点都有足够的计算力在一瞬间验证被挖出的区块是否合法,如果合法后续节点才会继续在这个区块后面挖矿,这个区块记录的交易信息才能被认可,矿工的挖矿奖励才能被兑现。

  比特币的共识机制,实际上是通过比特币的价值诱使记账节点去诚实地记账,同时又因为记账权的获得带有随机性且UTXO的记账方式使得单次攻击得逞的概率与收益很低,保证了只需一半以上节点是诚实的情况下,系统便是稳定的。

  二、公有链与后续加密货币:提高交易效率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1、比特币绝对公平的代价:高能耗和“被有意设计的低效”

  比特币价值飞涨之后其若干设计“缺陷”也成为了众矢之的,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其七笔每秒的频率上限、六十分钟的交易等待时间与能源消耗。

  目前,每笔比特币交易耗费的电能可以供一个美国家庭使用21.37天,而全年比特币交易的电能消耗相当于奥地利全国用电量。

  这一损耗无疑是十分夸张且没必要的,因为挖矿的过程只是单纯的算力竞争,并没有在尝试解决任何现实世界或者数学上的问题。

  但是能耗是由工作量证明的共识机制带来,并不是区块链的共同特征,且这种消耗并不是必然的、单调上升的,在初期参与记账的节点很少,挖矿难度低,能耗很小,在2018年比特币币值雪崩时,挖矿难度与能耗也随之下降。

  而交易频率低下与延迟时间较长则是在设计之初有意为之,每秒七笔的上限来自于单个记账区块的大小为1MB,而等待60分钟则是因为一个区块的合法性需要后续6个区块进行确认,单个区块产生的时间是10分钟。

  增大区块容量或者降低区块产生间隔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效率,但是这种效率的提升的代价却是参与计算的节点需要更大存储空间与更好的网络设施,为了实现one-CPU-one-vote(一个CPU一票,即每一个参与计算的人,都可以以一个很低的门槛参与到整体的决策)的构想,中本聪将这个门槛设置的足够低。

  虽然专用计算芯片与矿池的出现让这种构想沦为空想,但是至今任何一个有兴趣的人仍然可以完整的下载比特币交易历史并监听整个交易以确认系统在诚实有效地运行:因为小区块大间隔的设计让一年的数据上限也不过50多GB,这对于一般的个人电脑硬盘容量也是毫无压力。

  比特币的设计构想并不是对于visa或者日常支付系统的取代,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完全无中心、去信任的点对点价值转移工具,单纯以效率低下否认其价值其实是一种缘木求鱼的行为,但这种设计也和它目前的高币值没有直接联系,其实学者们很难解释清楚比特币如此高币值的价值依托在哪里。

  2、后续的加密货币:以远离“去中心化”为代价提高效率

  而后续的加密货币也针对比特币这些痛点也做了更多的改进,比如以太坊在初期使用更大的区块,更短(15秒)的区块生成间隔,使得每秒的交易数上限达到15笔,同时实现了可编程性以支持更多功能。

  在转型之后,以太坊每秒支持的交易笔数可以达到1000笔每秒。而后续若干雄心勃勃的“第三代区块链”争夺者则往往以每秒万笔、十万笔的交易速度作为卖点。

  然而在宣传效率的同时,这些公链的开发者不会告诉公众的是,他们使用的共识机制已经偏离了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

  以太坊初期的大区块、小间隔使得节点的入门门槛更高,网络要求与存储要求基本排除了个人参与者,也不太可能在个人电脑上实现对于整个交易网络的监听;而使用权益证明共识机制的后期以太坊,记账权的归属不再依靠算力的比拼,而是根据各个节点持有的以太币的数量,即“有钱者决定”;而EOS使用的代理权益证明则更为极端,在第一阶段所有节点根据持有的EOS币的数量为权重选出21个超级节点,而在第二阶段,所有记账工作由这21个超级节点完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