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蔡文胜错失小米(2)
时间:2023-10-02 22:5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2001年,蔡文胜忽然发现被别人注册过的“好域名”会因为没交钱“掉下来”。于是,他自己建立了一个域名库,每天盯着什么时候会掉下来有价值的域名,再去核实能不能重新注册。 据他自己说,当时全世界关注域名的应该有几十万人,在中国估计大概有十万,“跟我一样怀揣着梦想,希望天上能掉馅饼、能够发财的最少有十万人”。 要在这十万人之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以蔡文胜当时注册到的“FM365”为例,该域名是联想推出的一个门户,于1999年10月21日注册,2003年到期。 正当大家都认为该域名会在2003年10月21日到期准备争抢时,蔡文胜却发现按照域名规则,真正到期日应该是12月1日,“这样,就可能淘汰了90%的竞争对手”。 除此之外,蔡文胜还将注册资料提前都填写好了,在其他人最快10秒的填写时间内,他能够每秒提交一次,“这样又可以淘汰90%”。 为了获得更快的网速,身在厦门的蔡文胜特地跑去上海租了一台服务器,这样指令就可以更快地通过太平洋电缆传输到美国总部,“这样我又淘汰了90%的人”。 在填写资料时,他发现填写的信息是可以事后修改的。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写作1,地址写作1,邮箱也写作“1@com”。这样一来,原本要占用50个字节的资料信息仅需花费5个字节。再加上他发现不填DNS可以省略掉一些验证环节,最终的结果是他成为了10万个人之中唯一一个成功者。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可以骄傲地讲,在当时只要任何域名掉下来,我肯定是前三名能拿到的。” 很多年后,当《今晚财讯》(ID:jinwancaxun)记者和一名投资人聊起蔡文胜时,尽管已经投资很多成功的项目,但对方仍将他称为“那个搞域名的”。 02 “他是个直觉天才。”快的打车创始人、现任泛城资本董事长、币圈大佬陈伟星曾经给与蔡文胜很高的评价。而蔡文胜“直觉”的养成,或许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970年1月,蔡文胜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县石狮镇(今为石狮市)下辖的一个拥有3000多人口的村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一名菲律宾华侨。 对发财的渴望或许是这个贫穷家族的基因。蔡文胜的一个叔叔年轻时去了菲律宾闯荡,结果一去不返,这导致了父辈的兄弟姐妹“不敢再去了”。 当时,蔡文胜的父亲每月工资30元,他曾经私下收购同事多余的粮票,再转手卖给村里有钱的华侨。结果,因为“投机倒把罪”,他被抓了起来,最后缴纳了3000多元的罚款后才得以脱罪。不过却因此丢了工作,令家庭状况陷入了困顿。 为了养活家人,蔡文胜的父亲只能去山上偷地瓜,去公家的池塘偷鱼。幼时的蔡文胜也体会过挣钱的不容易,他种过地,捡过牛粪,八九岁时还卖过冰棍。 1984年,结拜兄弟蔡宝忠从香港回乡省亲,给蔡文胜带了一条20块钱的裤子作为礼物。蔡宝忠告诉他,自己一个月能赚3000块。这个数字令蔡文胜惊诧不已,“我第一次知道人可以赚那么多钱。”当时他的感觉就是“如果自己也能赚那么多钱,人生就圆满了”。 第二年,刚念到高一的蔡文胜像自己的很多朋友一样选择了辍学,因为当时他已经是家里念书最多的人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们那边开始好赚钱。听说很多人摆地摊,一天可以赚二三十块,就晃动了。” 蔡文胜与一名同学一起,各自找家里借了500块钱,然后在石狮大仑街摆地摊,卖计算器、傻瓜相机、化妆粉饼,“有时一天能赚百来块钱”。 正是那段练地摊的经历,磨练出了蔡文胜独特的“生财之道”与对商机的敏锐。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仍是一片流行文化贫瘠的土壤。据蔡文胜回忆,“当时中国没有几个歌星,大家听的就是苏小明、邓丽君,但是当时在大陆几乎是买不到邓丽君正版磁带的。” 注意到了大多数人难以支付每盘十几块钱正版磁带的价格的情形,蔡文胜便做起了“盗版录音带”的买卖。他将录音机拆开,把里面的主动齿轮换成更大的,这样就可以加快翻制的速度,别人一小时翻制三盘,蔡文胜却可以翻制六盘,“24小时开干,一天就能录制一百多盘。” 1988年,居住在他家隔壁的堂兄蔡炯明创立了服饰品牌斯特兰,由此赚了几千万元。同样,由其创办的服饰品牌金犀宝,是福建最早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企业,并于1998年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福建公司,“比世茂、恒安都早几个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