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资金跃跃欲试、档期重新回暖,中国电影走出“特困行业”?
时间:2023-09-24 10:5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墨客科技 点击:次
4月29日,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当晚,“天坛奖”十大奖项揭晓,张艺谋获本届北影节终身成就奖,老友陈道明为他颁奖。 图片来源:北影节组委会 现场,全场嘉宾、影人自发起立祝福张艺谋,他谦虚地表示,这个奖应叫“终身学习奖”,或者“终身坚持奖”。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不仅是北影节的一张名片,一场场论坛的举办,也引领着行业风向。 春节档后,电影市场加速回暖,复苏势头超出业内预期。 每一部电影从创作到走向大银幕,都离不开资本的助力。现阶段,远离电影行业许久的资金正跃跃欲试重回行业,五一档到接下去的暑期档将成为关键。 近日,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600977)投融资峰会”上,北京银行(601169)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戴炜,华夏电影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保利文化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卫强,博纳影业行政总裁蒋德富,万达影视集团高级总裁助理尹香今,保利影业投资总经理李挺伟,中国电影基金会投融资发展专项基金总监、聚影汇创始人朱玉卿等人齐聚一堂,探讨了中国电影投融资与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话题。 图片来源:北影节组委会 春节档大获成功,行业外资本跃跃欲试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电影在今年重新焕发生机。春节档以67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历史第二;到1月底,2023年院线电影票房破100亿元,刷新中国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亿纪录;到3月底,院线电影票房突破160亿元。 随着创作、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等各环节的全面恢复,电影市场加速回暖,行业信心再度高涨,电影产业也迎来发展新契机。 跟文化类,尤其是电影企业打交道,戴炜认为银行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也履行了社会责任。在历经沉淀后,戴炜发现市场的三大变化:第一是电影品种类型更加多样,如《长津湖》《人生大事》等优秀影片,多种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奋斗的精神风貌;第二是电影工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流浪地球》等科幻电影以优良的特效制作和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背后国家日益强盛的国力;第三则是文化消费的规模效应显著,今年电影行业“开门红”提振行业信心,中国电影产业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呈现出巨大潜力、强大韧劲和旺盛活力。 截至目前,戴炜透露北京银行已经累计为千余家电影行业企业发放贷款超275亿元。 创作离不开资本,电影投融资环境的变化随着电影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在黄群飞看来,2018年之前,融到电影行业的钱很多,甚至出现了一定的泡沫化现象。2018年后,资本逐步撤离电影行业,电影人开始怀念之前的岁月。直到发生疫情的几年,电影行业成为特困行业,资本几乎完全撤离。 “私募融资数量下降,大额投资比较少,去年电影行业遭遇了20年来最难的一年,甚至超过了2020年。”朱玉卿表示。 朱玉卿 图片来源:北影节组委会 “这很正常,没有钱赚,资本肯定不会涌到电影行业。”黄群飞称,但是春节档取得优异的成绩后,电影人和投资人重新看到希望,也增强了信心。 在黄群飞的观察中,资本投资分为两类:第一是行业内自有资本。这部分资本从未离开过行业,华夏电影一直在投资和制作影片。“近三年,许多外行转入做电影的公司基本都停止了、撤了,但是我们一直坚守在这个阵地上。我们坚定看好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 针对行业外的资本,一下子大规模重新回到电影行业肯定不现实,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状态,黄群飞认为是:跃跃欲试。“它看到了希望,但是还不够。之后的五一档,特别是今年暑期档非常关键,如果这两个档期我们的票房能够跟春节档一样火爆,我想行业外资本就会纷纷进来了。” 黄群飞 图片来源:北影节组委会 买IP几十亿,拿去银行贷款却无法估价 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行业还有关键的路要走,资本的进入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幸运的是,已经离场的一些资本开始回流,尤其是大集团,对电影产业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作为央企,保利影业在电影业的布局上既要强调社会效益,也要强调经济效益。在打造精品内容上,李挺伟表示保利提出口号:做头部、抓特色、出精品。此外,保利影业还希望通过科技助力电影行业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