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科学杂志漫长的春天(3)

  其实,科学素养低是一个相对数,而需求的绝对数并不小,问题是读者如何才能便宜、便捷地获得杂志。美国杂志订阅价格通常只有我们的1/8左右(按占人均收入的比例),85%以上的发行量是靠订阅,而且一订多年。如果我们的科普杂志是大众价格,如果投递更快速、安全,如果邮局不搞垄断限制杂志社自主征订,如果有高效的校园发行网络,当订阅成为发行主体的时候,科学杂志的入夏时节就快来了。

  广告经营是所有引进科学杂志的首要困扰。从引进杂志的母本看,都是成年人定位,中产阶级是目标读者,广告也多以企业形象广告、奢侈品和成人用品广告为主。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这些成人杂志一旦进入中国,便无一例外地成为青少年追捧的杂志。广告商精明地嗅出这种变化,不肯为大中学生买单。但是即便如此,面向更年轻人群的广告真的不可为吗?还是我们宁愿一心痴守成人白领不思改变?

  另外,科学素养说起来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但是提高这种素养单靠几本杂志的倡导又显得滑稽。举例说,在欧美,许多科学场馆是可以免费或者低票价参观的,华盛顿的NASA博物馆培育了多少人对航天的好奇,外表烧成灰黑色的登月舱引发人们多少想象?慕尼黑科技博物馆里的火车、蒸汽机等,让人们对科技发展史产生形象记忆。“科学博物馆是要反复去的,可以动手的展品要亲手摸一摸,这样的兴趣培养终身受用。”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走到哪里都要带孩子进博物馆的黄先生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我们的航天城、发射场能像美国那样向公众开放,如果我们的科学成就更多地成为科学事件而非政治事件,让国民最大限度地接近它、理解它,那兴趣的产生并非难题。”

  新一轮的引进

  事实上,《科学》停刊只是舞台上的一次幕间休息,美方新的合作伙伴已经浮出水面。据悉,近年来市场表现颇佳的重庆《电脑报》即将接手《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科学与生活》告别《Discover》,将携手贝塔斯曼旗下的古纳雅尔,尝试意大利《Focus》等杂志版权合作的可能性。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引进法国《Science & Vie》,中文刊名《吸引力》,是该系列杂志的青少年版,2005年又引进其成人版,两者内容选择使用,更名为《新发现》。据悉,目前处于调研和试刊阶段的国外科学杂志还有十几种,多为欧洲国家名刊,而且出现专业细分的杂志。

  既然现在科技杂志是冰点,新一轮的引进者勇气何来呢?“其实科普是潜在的热点。前些年时尚的东西多,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宁静,我感觉对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好奇会增强。也就是说,生活比较安逸的中产阶层很适合阅读这类杂志,这类杂志可能伴随他们人生很长的时间,比如父亲是读者,孩子还会是。在法国约40万发行量,一半是订阅,而且一订多年,读者的忠诚度非常高。我们是借鉴法国人的方法,先有成人版,再做青少年版、少年版,成年版驾驭起来容易一些。”《新发现》出版人陈征说,“我们觉得《新发现》更符合中国人的需要,人文的东西多,具有很强的趣性味,容易理解,我们是围绕生活来做,以科学做知识的背景。”现在,《新发现》已经签下广告代理合同,看来起步比较漂亮。

  如果说经营的市场化是不可逾越的,那么内容的本土化也该是时候提上日程了。引进的大树能否成活,还看土壤,在外国出版商眼里,贴近当地人情感、被当地人关心的内容永远具有吸引力,两者融合的混合土就是好土壤。很显然,如果《新发现》大谈阿尔卑斯山的文章换成谈论喜马拉雅山,如果《大众机械师》不是连篇累牍地谈美国的飞机、舰船,也侃侃中国的歼-10、航母,那诱惑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当然,难题也摆在那里,谁来撰写,谁能画图,从哪里获得包括现在视为保密级信息在内的资源。一切都有待突破,但不突破绝无前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