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服务|网络安全扫描-香港墨客投资移动版

主页 > 业界资讯 > 网络渗透测试

科学杂志漫长的春天


科学杂志漫长的春天

 
2005年11月21日11:14 三联生活周刊  

  

科学杂志漫长的春天

 

  《科学美国人》离家出走

  “‘神六’刚上天,《科学》怎么就关张了呢!”在获知《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科学》杂志将于11月停刊的消息后,有读者在网上发出这样一声叹

 
 

   
 
 

 
息。《科学》编辑部的公告称,2006年,《科学》将做拥有全部自主版权的杂志。

  关于停刊原因,曾任《科学》杂志主编的周国臻对记者说:“主要是美方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虽然已由3年前的4000多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份,但远未达到美方的要求。发行量不够,自然影响广告,美方要求杂志营业额达到每年200万元左右,但是现在只能达到100多万元。”另有知情人士透露,除发行量的原因,杂志社“还拖欠着美方的部分版权费”。

  说起来,《科学》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传奇。关于《科学》的身世,最蛊惑人心的说法是: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两次建议,经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批准引进的第一本国外出版物。今天,能够落实的说法是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键非常关心此事。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内,曾用影印本方式翻印几十上百种国外科技名刊,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通过这个管道进入中国,其获取方式是内部订阅,没有版权引进。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与会的不少科学家见到中译本的《科学美国人》,反响很好,于是决定出版。

  1979年《科学》问世时,当时美国老板的皮尔并不知情。“等他知道后,他很支持,不仅让我们免费使用内容,还在美国帮忙拉广告,多的时候一年给过我们数万美元,杂志的发行量曾经达到过8万份。”周国臻说,“皮尔去世后,继承父业的儿子不善经营,杂志很快被转卖。90年代末开始,美方提出收取版权费,由于要价太高,重庆方面难以承受。”参与过当年工作的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有鉴于此,美方提出把杂志拿到北京运作,科技部表示同意。2001年9月,《科学》进入北京,周国臻接任主编。“为了扶持《科学》,科技部还是尽量创造一些条件,比如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在广告投放方面也曾给予过帮助。”那位知情者还透露,“2002年,中方开始支付版权费,中方觉得费用相对较高,但美方觉得少,把合作当成了纯粹的商业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说,皮尔的“友好”给出错误的信息,《科学》误认为能够长久靠美方的“支持”存活,因此,《科学》早日进入商业运作的紧迫感一直不够强烈。即使转来北京后,周国臻以及新班子人马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体制、人才、观念没有根本性变化,资金支持缺乏,所谓商业化运作也只是触及些皮毛。

  并非一家的憾事

  《科学》停止版权合作其实无独有偶。同样在10月,由美国引进的另一本科学名刊——《发现》(Discover)也在3年合同到期后停止了合作。迪斯尼公司与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与生活》的这次合作,可谓高额版权费引进的一个例子。版权费每年10万美元,一付三年,部分图片还要另付费用。“虽然费用高,但我们当初考虑,当时《科学与生活》发行量已经萎缩到1万多份,没有选择余地,如果自己做内容花的代价还要大,品质还不好保证。”当年负责引进工作的现任副社长王炳护说,“再说,谈判进行了两年,对方已经不太好商量了,也只好如此。”据悉,《发现》在中国的发行量为2万~3万份。

  如果说难生存的只是纯科学杂志,那么美国《大众机械师》(Popular Mechanics)登陆又撤退就是一个反面论据。由美国IDG公司与原机械工业部机械信息研究院合作的这本杂志充满生活趣味,军事题材优势突出,但在出版3年后的2003年7月也还是停刊了,发行量也在2万~3万份。

(责任编辑:admin)